你住在紐約或三藩市這種歌舞繁榮之地,有一天突然想到要去中西部一個鳥不生蛋的小鎮看朋友,上機前不妨到唐人街檢兩瓶醬油、三四包豆腐亁作「手信」。這準會叫主人家喜出望外。今天美國中西部小鎮諒已渡過洪荒時期,但我幾十年前在MiamiUniversity找到第一份差事,學校的所在地是一個名叫Oxford(Ohio)的collegetown。此鎮只有一條大街,JohnnieWalker卻不准在此走路。啤酒的酒精容量不能超過3%。晚上掌燈時分剛過,居民就夢周公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張愛玲流落異鄉時,也曾以駐校作家名份在此小鎮掛單半年。漢堡熱狗飽嚐後,自自然然就想念起故鄉的大餅油條、酒釀圓子和鴨舌小蘿蔔湯來。經過一段口裏淡出鳥來的日子後,想到畫餅雖不能充飢,總比面壁枯坐亁吞口水積極。晚年長文《談吃與畫餅充飢》想是抱着聊以自慰的心情寫成的。
教她懷念的小吃是她姑姑跟她說的「黏黏轉」,「是從前田上來人帶來的青色麥粒,還沒熟。我太五穀不分,無法想像……我姑姑的話根本沒聽清楚,只聽見下在一鍋滾水裏,滿鍋的小綠點圈圈急轉──因此叫『黏黏(拈拈?年年?)轉』,吃起來有一股清香。」
經濟學家馬逢華教授看了這篇文章,肯定張愛玲是聽錯了。他在《紙上談吃》說到,「黏黏轉」的正名是「碾轉」。說起來這「美食」有段淒涼史。原來「豫皖一帶的貧農,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已經絕糧,只好忍痛把尚未成熟的麥穗,摘下一些來救急,製為『碾轉』,寅吃卯糧。『碾轉』的做法,是把青嫩的麥粒以碾石滾壓,飽滿的澱粉汁與嫩綠的高纖維,被滾壓成一綹一綹綠色的小『螺絲轉兒』,故稱『碾轉』。」
張家世代是「不在地主」(absenteelandlord)。舊時佃戶為了有田可耕,常在年節時給地主送上新收的農作物以拉攏關係。除了「貢品」,佃戶當然還要按時付地租。(此情此景,以張天翼小說《中秋》描寫得最見功夫)。我們可以猜想張愛玲姑姑愛吃的「黏黏轉」正是她家佃戶孝敬的禮物。據馬逢華說,「碾轉」形狀介於細小的「麵疙瘩」與意大利的「小螺旋麵」(fusilli)之間,不是「青色的麥粒」,因此下鍋時不會「滿鍋的小綠點子圈圈急轉」。也難怪姑姑記憶有誤。她家居上海,留學英倫,一輩子沒下過田,絕不會認識到「吃起來有一股清香」的「黏黏轉」,原來是農民快到絕糧時忍痛把未熟的麥穗摘下來應急的奢侈品。
張愛玲在文中筆走龍蛇,涉獵層面極廣。她好讀「閒書」,愛從電視和報章雜誌收取「八卦」新聞。茲抄錄一條:「最近路易西安那州有個小城居民集體忌嘴一年,州長頒給四萬元獎金,作為一項實驗,要減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死亡率。當地有人說笑話,說有一定律,『如果好吃,就吐掉它。』」原文大概是:Ifittastesgood,spititout!我想這小城一定是鳥不生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