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費貴 怕變兒女負擔<br>106歲人瑞不敢回港

醫藥費貴 怕變兒女負擔
106歲人瑞不敢回港

【本報訊】飽受病痛折磨,或是躺卧於安老院的床榻上,靜度生命最後時刻,不一定是年老長者的寫照。不願成為兒女負累的張二娣,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在20多年前,她毅然由本港遷返深圳龍崗區的祖屋居住。

竟然記錯自己年齡

老婆婆這些年間一直獨居在舊村屋中,不經不覺活到如今的106歲高齡,她可能是現今深圳最老的人瑞。
或許活得太久,年齡對張二娣已沒有甚麼意義。張婆婆蒼老臉上的皺紋,恍如一層層相連的迷宮。當老婆婆在接受訪問,被問及年齡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今年104歲。」不過,婆婆保存已過期的回港證及回鄉證等文件,卻清晰地寫着她的出生日期是1901年。當被告知她的確實年齡已達106歲時,她倒有點不能置信、疑惑地反問:「今年106歲了?」
張婆婆出生時,仍是清末時期,父親早逝及母親改嫁。她被送到鄰村的西湖塘老圍當童養媳,也就是後期她夫婿王永亨的家。今天居處的這間破舊祖屋,正是她16歲與丈夫結婚時,分配到的房子。老婆婆生過幾個孩子,1963年時隨着嫁到香港的女兒遷居來港,一手帶大了4個外孫。
一轉眼間在港生活了18年,已達80高齡的張婆婆不時生病,最嚴重的一次在醫院留院4天4夜。這時,她不理女兒及外孫的挽留,作出了返回故鄉定居的決定。心裏想的是,不想成為兒女的負累,口裏說的卻是另一個理由:「不願意在香港(死後)被火葬。」她還打趣說:「今天在這裏也要火葬了。」

沒有特別養生之道

在這20多年的鄉間生活,婆婆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每天吃過飯要睡覺,不睡就會腰痛。」居處門前有一塊空地,種着豆角及南瓜等農作物,那是婆婆的主要食糧。鄰居經常探望婆婆、為她購買糧食,米粉、青菜或豆腐,煮一餐往往吃上數天,「做一餐吃兩餐,晚餐吃中午剩下的。」一兩天冲一次凉,精神不好時就3至4天冲一次。
近幾年老婆婆腳患纏身,行動有點不便,總要依靠柺杖步行,昔日紮膠花及做公仔衣衫的手作已沒有做了。上月她病得厲害,卻沒有通知女兒。「我回來是準備自己會死的,沒想到竟過了20年。」她淡淡道出這個孤獨晚年的最後願望,「生死都在這個房間了。」

張婆婆獨居在深圳期間,大部份生活都須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