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斯是我非常喜愛的演員,演員和武林高手一樣,當他們以一身絕技行走江湖的時候,我們其實不會追究他們的體重,只記得他們的獨門武功和兵器。比如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又比如西門吹雪的劍。我珍藏湯漢斯所有的作品,《雷霆救兵》和《綠里奇蹟》是我的至愛,隔些日子重看一次,巧合地,兩部戲中湯漢斯都以禿頭大肚腩中年麻甩形象出場,卻絲毫無損角色魅力。
表面看,做歐美演員比香港演員輕鬆舒適,除非與所扮演的角色產生形象衝突,否則,沒有人介意演員的腰圍數字;演藝生命也相對較長,由十八歲至八十歲,都有機會擔綱主演。這歸功他們擁有一個成熟的電影巿場,擁有一批高質素的觀眾。相形之下,香港觀眾膚淺得多,對演員(應該說是明星)的要求亦停留在皮相上,不但年齡要輕,而且體重也要輕。為了迎合畸形觀眾,剖腹產子不足一個月的栢芝要做劇烈運動收身,華仔則長期過着無味人生。實力派的影帝影后尚且如此折騰自己,那些所謂的「偶像派」們,日子更不好過吧?
演員投觀眾所好追求不健康的「輕」,粉絲受偶像影響對「輕」的要求日益嚴苛,終於形成惡性循環,走不出雞與雞蛋的怪圈,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真正的巨星是創造潮流的,而不是被潮流的驚濤駭浪吞沒個性,把健康的正確的審美觀帶給大眾,亦是巨星的責任。放下年齡體重外形的「輕」包袱,提升觀眾欣賞水準,引導一個城巿由重色走向重「餡」,肯定比餐餐食滾水烚菜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