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前五千名紅衫軍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以火紅蠟燭砌成一個「屁」字,諷刺陳水扁貪腐造假──蠟燭流淚了,火滅了,人散了。過半月了,又如何?阿扁仍厚顏地視若無睹,屹立不倒。台灣人道:「也好,出了一口烏氣!」
本來嚴肅又悲壯的活動,因一個「屁」字變得痛快又爽心,連罵也別費勁了,就無奈「屁」他一下。
但凡牽涉到屁的一切,沒有屎尿粗鄙,反帶點幽默和尷尬。因為屁之發放,永遠在不適當時機,雖聲色藝全,擾攘卻不留痕跡。當事人也可以堅決不招認,忍一陣,事過情遷,如同不曾發生。
看過一本書,《尷尬的氣味》(人類排氣的文化史)。美國吉姆.道森著。英文名《WhoCuttheCheese?》,也許芝士會感到寃枉。這書有趣,煞有介事地在文學、藝術、音樂、宗教、冒險、傳奇、愛情……等角度,分析每一個屁。
有釀成數千人死難的屁、有叫你笑刺肚皮的屁、也有親密關係確認的屁──情侶總不能永遠不食人間煙火,總得先有一人拉出第一坨屎放飛第一個屁,只有那樣,才是真正互相適應和諧共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