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 - 陶傑

自行車 - 陶傑

大氣污染,停車熄匙,為什麼不提倡用自行車?
香港是一個反自行車(Anti-Cycling)的城市。城市規劃完全沒有想到過容納自行車這種古老的交通器械。中國人誤以為:自行車比轎子「進步」,而汽車當然也比自行車「進步」。什麼叫「進步」,他們有一套很奇特的觀念:等到北京滿城的暴發戶都開駛黑色的大平治,許多年之後,才有一批海歸小資,在三里屯跟鬼佬泡得久了,學會了看國家地理雜誌,跟在外國遊客後面重新找尋舊胡同,然後宣布另一大發現:原來牛津劍橋的大學生,人人都騎自行車上下課,自行車才是歐美真正小資的好品味。
但是在毛澤東時代,北京也滿街的自行車,為什麼中國人卻視之為「落後」呢?因為自行車、毛語錄、布票和糧票,在中國人的記憶裏綑綁在一起,他們要極力擺脫所謂「貧困」,把毛語錄和糧票布票一起扔進記憶的堆填區,同時也把一輛無辜的自行車一併推了進去。
自行車是歐洲十九世紀初的發明,跟毛語錄、糧票布票和樣板戲什麼的,本來就不是同一類。《仙樂飄飄處處聞》裏的一首插曲:《你十六歲,快要十七歲了》,大女兒剛交上一個郵差小男友,他騎着自行車與她約會,自行車放在墻角,兩個人在花園的圓亭子裏對唱了這首百聽不厭的插曲。
自行車是少年情人的恩物。在海邊並肩走着,他推着一架灰黑的自行車,海鷗在飛,浪濤拍擊着崖岸,並行無語,兩顆心都忐忑跳着,兩個人之間隔着一層單車鍊咬磨着齒輪的聲音,清澈而有規律,齒輪和鍊子不停轉着,還聽得出其中的潤滑油在抹着,像一首帶點羞怯而又傾訴着的小曲。
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聲音?單車齒輪磨旋的機械聲音,也就是你心裏想講卻又說不出口的那句話。一輛單車、一條花裙子、一件白襯衣,回家的路,從海邊到青石街巷,明明很短,那天卻總覺得走得很長。

因為單車齒輪的兩個圓形,加上單車鍊子的兩條平行線,像織布機一樣,把那股默默的歸途織成一段小小的永恆。當你知道她的意思是一個Yes,一陣狂喜,你踏着自行車,飛快地穿越了城鎮的街巷,驚跑了路旁的野狗,還險險沒絆掉兩根晾着床單的路邊的竹竿。她真的喜歡你,Yes!胯下的單車像一匹野馬,一起分享這陣從沒享嚐過的人生大樂。想把這個喜訊告訴全世界之前,自行車的高速,把一腔欣喜,在風中織成了一匹艷麗的錦繡。這種感覺,如此幸福,一個沒有單車的城市無從消受,就像一隻飛蛾,從來不知道藍天俯瞰,有一種鳥叫做飛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