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銳意發展基層醫療,讓市民有自己的家庭醫生,減少依賴公立醫療。但今年醫院管理局的家庭醫學專科培訓「冇人吼」,只有22名醫科畢業生接受培訓,佔開設的51個培訓名額,不足一半。醫管局坦言,即使剛延長醫生合約,亦難以吸引醫生接受培訓。醫學會會長蔡堅批評,以往家庭醫學培訓待遇次一等,「係以前迫走醫生嘅惡果」;有醫生擔心,培訓不足長遠會影響本港發展高質素基層醫療。 記者:陳沛冰
醫管局醫療職系總行政經理程偉權接受訪問時表示,今年開設51個家庭醫學專科培訓名額,與去年相同,但只有22名應屆醫科畢業生接受培訓。
他承認,家庭醫學培訓欠缺吸引力,因過去十年,該專科培訓只有四年合約,較其他專科的7年少,會令醫生感到工作前景沒保障;加上家庭醫生的概念發展未成熟,市民未認同要有固定家庭醫生,減低醫生投身意欲。
醫管局出招利誘成效低
早前醫管局將所有合約醫生的年期延長至9年,之後或可轉為長工;家庭醫學專科培訓醫生,考取第一部份專科試後,便可獲一個增薪點,較其他專科培訓醫生,考取中期試後才獲加人工快,藉此吸引醫生接受培訓。
程表示,近期該局積極致電畢業後即投身私營市場,或報讀家庭醫學培訓後轉投其他專科的醫生,希望對方回心轉意,但對填補空缺並不樂觀。
香港家庭醫學專科學院前會長李國棟表示,以往家庭醫學的培訓機會不足,「外科醫生係在職培訓,要多做手術練習;但家庭醫學係要有較長時間了解病人,唔可以好似普通科門診,因為資源少,要好快睇晒啲病人」。他建議醫管局應加強公私營合作,容許受訓醫生在私營市場,跟私家醫生學習診症及管理診所,令醫生對前途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