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曾經是外國人到了北京,必定要走一遭的地方。解放前北京有個使館區,在東交民巷,解放後的使館區,就在三里屯附近。
設一個「使館區」的原意,本來是把外國人都集中起來,方便管理,省得洋鬼子在北京城裏各散東西,跟中國人普遍接觸,教壞老百姓。
也就是這麼陰差陽錯,三里屯一帶成了外國人集中地,無論風氣、文化、習慣,都見洋不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西風東漸,首先吹到的地方,就是三里屯。
香港人應該值得驕傲的是,我們是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中國一開放,大陸同胞首先從這個窗口向外望,望到是香港文化,其中很出名的,叫「蘭桂坊」。於是中國各地都「蘭桂坊」起來,北京的「蘭桂坊」,就在三里屯。
當年在三里屯出現第一家酒吧,風氣使然,慢慢有了第二家第三家,最後成了一條酒吧街。酒吧街的內涵,遠超於一個「酒」字,而成一個北京流行文化的標誌。許多後來大名鼎鼎的文化人、音樂人和樂隊,當年都在三里屯起家,在他們之前,一些外國業餘音樂愛好者在酒吧裏「夾band」,台上表演的樂手,可能有一個是某國駐華大使。
崔健、王朔、竇唯、王菲,這些香港人熟悉的人物,當年都是三里屯的熟面孔。酒吧的老闆,有中有西,有的推廣音樂,有的推廣酒吧文化,每一家都有固定聚首的熟客,一條街燈紅酒綠,外國遊客都知道,在北京,想找些同聲同氣的人,一定要到三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