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是現代西方一種備受推崇的文化藝術,能躋身在紐約百老滙或倫敦西區上演的,都被公認為殿堂級劇目。現在這種西方藝術,終於可以進軍中國。英國大師級音樂劇製作人麥金托什(CameronMackintosh)和中國達成協議,成立新公司,把音樂劇改編成普通話版本,明年11月在北京公演經典劇作《孤星淚》(LesMiserables)勢必掀起另一場文化革命。
著名音樂劇《貓》、《歌聲魅影》的英國製作人麥金托什,前天(周一)在北京與中國文化部轄下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攜手成立中英聯合音樂劇製作公司,他形容,引入普通話音樂劇將為中國帶來一次革命,「把我的音樂劇帶到中國,是我期待已久的事情,希望這會徹底改變中國文化面貌」。
音樂劇在歐美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歌舞表演」,層次已然昇華,代表着西方精緻藝術文化,許多演員畢生的夢想是演到一齣好的音樂劇,甚至不惜放棄幕前事業。麥金托什說,可以把這種精緻文化帶入中國,令他感到驕傲。
明年11月北京上演《孤星淚》
新公司今年底會開始選拔演員、挑選改編劇本,預計明年11月在北京國家大歌劇院上演第一場普通話百老滙歌舞劇《孤星淚》,2009年則上演愛情音樂劇《媽媽咪呀》(MammaMia!),《貓》劇亦將會譯成普通話上演。麥金托什說︰「雨果的《孤星淚》,說的是革命和百姓掙扎求存的故事,作為在中國的首場演出最恰當不過。」
在雙方的合作協議中,麥金托什承諾培育中國的編劇、導演、演員、燈光和音響等製作人才,中國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說︰「5至10年內,我希望北京和上海會繼紐約和倫敦之後,成為全球第三和第四大音樂劇市場。」由於「土產」音樂劇成本相對低廉,因此麥金托什相信,票價也會相對降低,更接近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每每會憂慮「審查」問題。麥金托什表示,他可不擔心,雖然他在新公司內只佔49%股權,看似話事權不在他手,但協議中他卻擁有「否決權」,而且音樂劇是現場演出,相信自由度會比電視和電影要大。
「把音樂劇變成中國文化」
近20年,西方音樂逐漸受到中國歌迷受落,歌舞劇雖然未普及,也已經越來越多人認識。上海和北京公演過大型音樂劇如《仙樂飄飄處處聞》和廸士尼的《獅子王》,但都是英語演出,直至本港歌手張學友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以普通話在內地演出,掀起一片熱潮。
麥金托什這次搶壘成功,得來不易。他早在1990年代已計劃進軍中國市場,但合作洽談處處受阻,直至2002年成功爭取在上海演出《孤星淚》,成為中國歷來首齣公演的西方音樂劇,不斷有人告訴他「政府有意把音樂劇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份」。麥金托什把握時機,繼續磋商,終於拿到了開啓中國音樂劇市場大門的鑰匙。
路透社/英國《每日電訊報》
《歌聲魅影》(ThePhantomoftheOpera)
劇本根據法國作家勒魯(GastonLeroux)小說《歌聲魅影》改編,它是百老匯上演最長的一部音樂劇,講述19世紀末巴黎歌劇院中一段複雜和驚怵的感情關係,魅影的巧妙出現,令觀眾徘徊於現實與虛幻之間。
《孤星淚》(LesMiserables)
舍恩伯格(Claude-MichelSchonberg)和鮑伯利(AlainBoublil)改編雨果的《悲慘世界》(LesMiserables),故事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主人公魏京(JeanValjean)因偷麵包給外甥吃而被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卻遇上種種困難。
《貓》(Cats)
由作曲家韋伯(AndrewLloydWebber)根據艾略特(T.S.Eliot)詩集《OldPossum'sBookofPracticalCats》改編,內容講述貓族每年舉辦一次舞會,挑選一隻貓上天堂。本劇最大的特色是每隻貓各有性格,曾繙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