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文化革命」

「這是一場文化革命」

西方音樂劇明年將以普通話在中國上演,西方傳媒形容「這是一場文化革命」,甚至文化入侵,但中國文化部官員指出,中國從來沒明文禁止西方歌劇或音樂劇。香港文化評論員史文鴻博士認為中國容許普通話音樂劇是「好事」,顯示隨着中國經濟起飛,中產人口增加,令中國文化活動更多元化。
很多人不知道歌劇與音樂劇的分別,史文鴻解釋,歌劇以往是貴族、資產階級、工業家的娛樂,歷史較為悠久。至於音樂劇則起源於20世紀的美國和英國,當時社會逐步城巿化,出現中產階級,觀賞載歌載舞、製作認真的音樂劇,成為他們最大的娛樂。

改革前劇目局限《紅色娘子軍》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樣板音樂劇,局限於宣傳性的劇目,如《紅色娘子軍》。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起飛,劇目的種類不斷增加,例如今夏在東莞首演的《蝶》,就是根據家傳戶曉的梁祝愛情故事改編。去年上演的大型音樂劇《電影之歌》,講述中國電影人的傳奇經歷,演出者包括中港台藝人,如房祖名、庾澄慶、袁泉、張信哲等;但接觸西方音樂劇的機會較小。
史文鴻指出,美英音樂劇譯成普通話在中國上演,顯示中國的社會走向中產化。由於音樂劇不屬於抗衡文化,內容多數不談政治,預料在中國不會引起衝擊。他又指出,音樂劇的歌曲旋律好聽易記,比歌劇通俗,因此預料這類音樂劇可望在中國大受歡迎。
「西方歌劇在中國之所以熱不起來,與其故事的表演形式,英文表達和昂貴價格等因素有關,我們從來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它們進入中國。」中國文化部一名官員也對本報記者稱,中共建政以來,沒有對任何文藝的表現方式下過禁令,也沒有積極迎接,僅對其內容提出「議論」而已,如1986年反精神污染時,對來自西方的搖滾音樂和的士高曾提出批判。

西方歌劇要熱起來 遙長路遠

中國人對西方歌劇和音樂劇仍相當陌生,近年才開始接受,主要是北京和上海一小撮文化人或一些趕時髦的人,即使消費能力較強的白領亦不懂欣賞,「西方歌劇和音樂劇要在中國熱起來,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