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杯麵20年首加價 揭生物燃料扯高食品價<br>60億人口8億輛車 爭食

日清杯麵20年首加價 揭生物燃料扯高食品價
60億人口8億輛車 爭食

香港7月份食品通脹達3.6%,有食客驚嘆「飲茶抵過煮飯」,但這種驚嘆聲不限於港人。法新社昨天就報道,日本人最近都嘩聲四起,為日清杯麵、Tropicana純果汁、咖喱餐的價格全部加、加、加,七嘴八舌都只能吐出:「takai(好貴)。」食物騰貴,商家異口同聲說,只能歸咎於生物燃料──在全球開發生物燃料(bio-fuel)大潮下,農作物拿了去餵油缸,餵人肚的就減少了,結果全球60億人口和8億輛汽車要爭食,扯高了食品價格。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和為石油荒未雨綢繆,歐美近年致力推動轉用生物燃料,美國今年出產的玉米,有27%都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乙醇;歐洲聯盟想達到2020年10%交通使用生物燃料的目標,要動用全歐洲15%耕地。結果是農作物漲價,食糧價格上升,原來為環保,人的確要付出代價。

豬肉咖喱餐升幅達12.5%

繼小麥拿去製造生物燃料令意大利粉漲價20%觸發意大利人罷吃行動後,日本人也開始感受到人車爭食的後果。日本60%食品靠入口。由於小麥10月要漲價10%,日清杯麵宣佈20年來首次加價。東京Marufuku麵包店賣的麵包,都要加幾日圓。連鎖餐廳CocoIchibanya賣的豬肉咖喱餐,本月同樣宣告加價,升幅更達12.5%。當地Tropicana純果汁,5月加價10-18%。「Karu」脆片不加價,每包份量卻要縮水10%。
CocoIchibanya一名36歲食客說:「我不知道咖喱餐為甚麼加價啊。」說得一臉無知,但該店的發言人答得清清楚楚:「生物燃料是其中一個原因。」Marufuku麵包店經理說:「加價全因為造麵包的材料貴了。」單說造麵包的小麥,在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周二的12月小麥期貨,就比四個月前飆升80%。

德啤酒價漲5% 法國包加7%

日本食物騰貴,其實只是反映了製造生物燃料導致食物價格上漲的衝擊波,已由發展中國家,悄悄侵襲富國。現時德國啤酒加價5%,創歷史新高,連酒鬼也說今年不去慕尼黑啤酒節了;法國包加價5-7%,也怨聲四起。
現時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以玉米和甘蔗為主,玉米供應抽緊,首當其衝就是墨西哥人當飯食的玉米薄餅(tortilla),今年初在3個月內漲價超過400%。墨西哥人抗議捱貴價玉米薄餅,年初曾引起騷亂。
連鎖反應下,禽畜要餵穀物的玉米貴了,肉食和奶製品成本都要增加,巴西雞腿價格因此飆升;巴西農民棄種橙改種甘蔗,也令橙汁漲價。少了農民種黃豆,連做沙津用的蛋黃醬也有加價壓力。
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柴田明夫指出,全球進一步受食品漲價衝擊,只是遲早問題:「現時的趨勢表明,推動生物燃料,特別是用農作物製生物燃料,在道德上有問題,對糧食短缺的國家影響尤深。」
聯合國能源組織5月的報告,也因此對各國一窩蜂種生物燃料農作物提出警告。中國國務院就為了糧食安全叫停生物燃料風潮,只准用高粱、甘薯和木薯等非主糧製乙醇,也不准用耕地改種乙醇農作物。日本農林水產省研究由稻草、麥稈和棄置木筷子等物料造生物燃料,希望能擺脫人車爭食的兩難。
法新社/英國《泰晤士報》/《蘋果》資料室

全球捱貴食物

日本:脆片縮水10%,日清杯麵20年來首次加價,連鎖餐廳咖喱餐加價12.5%,橙汁加價10-18%

中國:8月份食品類價格較去年同期升18.2%,肉禽及其製品升49%,香港7月份食品通脹也達3.6%

意大利:意大利粉加價20%,有消費權益組織發起罷吃意大利粉行動

德國:啤酒加價5%,創歷史新高

法國:法國包加價5-7%

墨西哥:玉米薄餅(tortilla)漲價超過400%,今年初居民抗議曾引起騷亂

巴西:巴西雞腿價格飆升

資料來源:法新社/英國《泰晤士報》/《蘋果》資料室

椰油廢氣「是甜的」

生物燃料是未來大趨勢,不少國家投放資源在這種亁淨的環保燃料上,地底沒有被稱為「黑金」的石油不打緊,各國利用本身所盛產的農作物已可發展生物燃料。
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首都馬朱羅(Majuro),能源公司正測試用椰子油發動汽車引擎。「托洛巴椰核」(TobolarCopra)公司的助理經理巴里說:「你可以直接用鼻子聞廢氣,是甜的。」馬紹爾群島到處都是椰子,平均每6至10個椰子,就能製出1公升的油,但就令椰子油大幅漲價至1,000美元(7,800港元)1噸。
印尼則大力發展棕櫚油,預留了150萬公頃的土地,種植棕櫚樹,然後出口到中國、印度和歐洲,增加收入的同時,還可製造350萬個就業機會。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面呼嘯不絕的「吉普小巴」(jeepney)嚴重污染空氣,當地一間公司正研究利用廚餘油發電,並將「吉普小巴」改裝成環保電動汽車。法新社

第二代生物燃料 不影響食物供應

生物燃料的發展分兩個階段,第一代燃料包括蔬菜油、動物脂肪、乙醇(由小麥和糖為主製成)和酒精、糖、小麥和大豆等,取材因地而異,如美國多用小麥和大豆;歐洲用糖、油菜籽和小麥;東南亞國家多用棕櫚油。
但第一代生物燃料被指會造成食物供應緊張,大批農地為燃料改種植物,不再生產糧食,於是漸漸興起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是在木質纖維素(lignocelluloses)抽取能源,基本上所有植物都可以被抽取得到,不影響食物供應。
英國廣播公司/《蘋果》資料室

生物燃料興起導致小麥漲價,日本的麵包、米飯、甚至果汁飲品通通漲價。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