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按破壞力究竟有幾大,好快揭盅,因為第三季業績即將公佈。不過如何計算次按虧損,華爾街的高手其實還在傷透腦筋。
次按這類金融工具,會計上是難度分3.8,反身翻騰三周半加轉體兩周。沒有人可以成為專家,亦即是每個人都能夠自稱專家。IAS39難度極高,再加上拆上拆另添失去市場無人承價的次按產品,基本上無從估值。Marktomarket看似公平易明,但當market並不存在,反而輪到銀行自己估計,對於投資者更為難懂。
手上所持的次按產品跌價是事實,但銀行是否因此會盈利倒退,可能未必。《金融時報》引述,投資銀行沒有商業銀行般幸福,因為投資銀行,顧名思義,買次按產品就是為着投資買賣賺錢,次按產品跌價,投資失利,自然要承受虧損。反而,商業銀行買次按產品,跟本身正常業務相輔相成,有原因是長揸到尾。既然是長線而非短炒,次按跌價都可能是短期波動,未必會傷及銀行盈利。所以最近的分析報告,都只不過預測投資銀行盈利倒退,未有一份實牙實齒估計,商業銀行會有幾多次按傷害。至於中銀為何快速地撲出來承認自己的次按虧損,比其他同行更早更快,要他們才知道。同一件產品,放在不同銀行,都可以有不同演繹。金融工具的入數表達方法,有相當多的調控空間。
估算次按產品本身已經是高難度動作,而次按引發的信貸收縮,連帶其他正常產品都出現估價問題。私募基金問銀行借錢買貨,銀行本來轉手就可以打包出售。左手來右手去,貨如輪轉,是私募基金可以越買越貴的主要原因。但信貸收縮,令銀行無法將這類私募貸款打包出售,若非九五折向專收爛數的distressedasset沽貨,自己就要坐盤。這類loanportfolio,一經marktomarket,又變成虧損。
如果投資者抱怨銀行遲遲未有公佈次按虧損數字,請原諒,其實他們自己亦未知道。
方卓如網址: http://fongcheuky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