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口不列為三級這事情除了對社會有影響,對電影工作者的生態環境也構成了一定轉變。以往有粗口便三級,金漆招牌,河水井水,不討論是好還是不好,合時宜或不合時宜,起碼政策準則清楚明白,是法規凌駕人,方便規管及遵守。新的準則卻非常視乎個人的觀點角度,那便需要明確指引,否則難以適從。
創作一齣電影,首先要決定基調,若然題材是較抽離現實的,那較好辦,但若然取向希望較貼近現實,那導演便得選擇究竟片中是否會出現粗口,以往由於三級評級會減少觀眾入場人數,故此大部份投資者都會勸導演避開三級,但如今有粗口也可ⅡB級,那便構成一個選擇,不一定每位導演都想自己的電影中有粗口,也不一定要講粗口才可貼近現實,例如《黑社會》、《門徒》、《旺角黑夜》中沒有粗口但質感也很實在,但現時生態環境不一樣導致心境也不一樣,以前是不能用,如今是可以用,看你用不用,現實生活中充滿粗口,沒有粗口便是一個美化了的世界,那究竟應該投入那一個世界?頗費思量。唉吔!導演咁大個人,自己話事啦!對不起,可能也沒有話事權,假設導演已拍竣一齣被評為ⅡB級但不含粗口的電影,投資者覺得橫豎都已ⅡB級,不如配對白時多加幾句粗口,肯定更好笑有助票房,巴士阿叔咁多人睇其中一個原因是粗口橫飛,求其拍吓戲中人膊頭,該人一驚回頭一句:「嘩,嚇X死人咩?!」肯定笑死觀眾,最怕投資者們都這樣想法。
電視放映電影前會說明內含甚麼色情、暴力、不雅用語成份,可效法之放在電影廣告上,為防某些觀眾對某些粗口字特別敏感,更需列得細明,例如此片含不雅廣東粗口,含「九」、含「七」、含「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