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兩大必遊瀑布,一是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蘇瀑布,二是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交界的維多利亞大瀑布。有人說伊瓜蘇瀑布最動人心弦,可惜至今緣慳。維多利亞大瀑布剛在上周去過,確實名不虛傳,單是怒川玩激流、112米高橋笨豬跳,已教人難忘。讀者若打算遊覽維多利亞大瀑布,不妨順道兼遊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觀賞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
我遠遊維多利亞大瀑布,不僅為了激流和笨豬跳,還為了津巴布韋,這個國家年通脹率超過7,000%,令我大感興趣。超高通脹的成因很簡單,就是政府印太多鈔票,於是當地貨幣兌各種外幣和黃金無不暴跌,所有貨品和資產無不價格飛漲。
我並非說先進國家的通脹嚴重如津巴布韋,但政府說通脹年率只有2-3%,那就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的貨幣購買力跌得很快,明顯快過政府統計數字所說的。英國有位讀者最近寄來一封信,他也看到這個問題:
「政府的統計數字已教人忍無可忍。英國的官方通脹率低於3%,但本人和身邊所有的人根本不能相信。或許官方經濟員在計算消費物價指數(CPI)時,是躲在物價幾乎不會上漲的虛幻世界裏。可是在現實世界,衣食住行各類消費無不漲價,舉個例說,在自動販賣機出售的某種可樂,最近一加價就是20%。
英國政府有個網頁,讓國民按自己的消費模式輸入資料,計算自己的『個人通脹率』。我的是7.8%,有位同事竟是13%!我想有幾點值得大家去想想,首先,消費者所面對的實質通脹率,其實遠高於官方所公佈的數字。其二是存款利率在撇除通脹後,實際上已是負利率。
最近我去過津巴布韋,那是全球通脹率最高的國家。出於好奇心,我每天到超市記下一些基本物品的價格變化。例如兩公升裝的橙汁,星期一賣120,000津元(當地貨幣),星期二賣180,000津元,到了星期五,竟然賣到600,000津元,5日間貴了4倍!同一時期,津元兌美元黑市價亦由80,000兌1,大跌至320,000津元才能換1美元。面對如此境況,當地人都趕快把手上的津元換成實質資產,有錢人則盡量去借錢(利率當然遠低於通脹率),錢一到手就趕着去買物業、股票和其他實質資產。
西方國家的通脹率沒有津巴布韋那麼高,但由通脹主導的消費模式卻十分相似。我們的樓價和股市都處於歷史新高,其他資產亦處於多年高位。換句話說,我們到處都見到通脹的蹤迹,但沒有注意它的存在,只因被政府公佈的數字所蒙蔽。我只擔心,上世紀70年代的結構性通脹會重現。」
金價比美股升得更快
聯儲局很快便會減息1/4至半厘,美股因預期減息而回升,但金價會升得更快,因為投資者漸漸察覺到,鈔票不再真的能夠儲藏價值。因此,我依然建議投資者買金,不要買美股。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股相對於黃金已跌值逾50%。附圖可見,2000年時1份道指可買逾40盎斯黃金(計算方法是以道指除以當時盎斯金價),現在卻買不到20盎斯。我相信,總有一日1份道指買不到5盎斯黃金。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