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安生強勢出場,令港島區立法會議席選舉,演變為一場關於女人的戰爭。
香港的泛民主派和民建聯,自己都沒有能力推舉候選人,如果葉劉淑儀肯迎接挑戰,陳太和葉劉都成為兩大陣營外援的代理人。
香港人不但喜歡看戲,而且也很講道理,相信香港人一定懂得選擇,結合這兩位政治女星的履歷、往績、形象、人格,選出最能代表香港利益的港島區立法會議員。
如果由泛民的甘乃威與民建聯的鍾樹根對壘,香港人不免大為失望,覺得如同「粵語殘片」裏的周吉和俞明當了男主角。即使四十年前,香港人要看的也是白燕對李香琴、羅艷卿對鳳凰女這樣的卡士。何況嘴巴口味越來越刁的今日。葉太如果不出選,無疑是辜負了許多人的期望。
陳方安生的風度氣派良佳,有豐富的行政管治經驗,陳太的政見一向理性溫和,她不認同「開倉派米」的社會福利主義。多年跟隨英國,與曾蔭權一樣,陳太也崇尚積極不干預的市場經濟。董建華時代,陳方安生被指對董建華「不合作」,但時間證明,董建華先生的一套是反自由市場機制而行,「八萬五」計劃經濟,揠苗助長的「中醫中藥基地」和「高科技港」,向公務員開刀減薪,這一切,在曾蔭權上台之後,都默默地改正了,更證明陳太當初頂住董先生,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中國安排董建華下台,不但不給陳太「平反」,更把陳太趕上民主普選之路。
葉劉淑儀與陳太相同的一點,是大家同是董建華管治的犧牲品。比起陳太,葉劉更加不值。她以鮮明的個性推行二十三條,忠勇當頭,特區政府高層包括特首,不予聲援,卻在一旁看熱鬧。葉劉在前線拚命,董先生卻疏於後防,讓行政會議裏的一個「田少」倒戈造反,搞得功敗垂成,土崩瓦解,葉劉背負了一個罵名,誓要討回公道,也是應有之義。
兩大女將出山,自是連瞎子都察覺:一是顯示了香港所謂「政黨」質素之不堪,二是見證了香港男人水準之低落。比起港男,香港的女性近年都爭得了可敬的地位: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慧眼獨識鄧蓮如,認為她是香港唯一的政治家之才。鄧蓮如與鍾士元、利國偉訪問北京,會見鄧小平,她在三人之中唯一敢公開頂撞鄧小平,告訴他「香港人確有信心危機」的真話。
其後的陳方安生、查史美倫、張敏儀、廖秀冬等,以至復出的葉劉,都是性格分明的強人,不論香港人是否同意她們的主張和政見,都不可以否認,她們比許多面目模糊、語言囁嚅的中國男人更有性格、更不諱避自己的觀點。
不但香港,中國大陸的幾個名女人,也在國際舞台令人矚目。章子怡和鞏俐在荷里活都很成功,中國副總理吳儀也成為出色的外交談判人才。中國統戰部長劉延東訪問香港,面容和善,大得港人好感。揭示大陸愛滋病真相的高耀潔醫生,不畏強權,講出真話,為病弱主持公道,更是當代中國一位偉大的女性。
中國文化對女人的偏見很深,由褒姒妲己開始,中國男人對女人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一早就深懷戒懼,後來的呂后、武則天、慈禧、江青,更證實了中國男人對女性既鄙視、又嫉恨的情結。一部中國歷史,是壓榨女人的黑暗史,比伊斯蘭世界好不到那裏。中國女性不但教育權利受剝奪,社會的妻妾奴婢的蓄養制度,又挑動了女性爭寵的妬恨排斥。中國的女人本來一點也不壞,而且美而善良,即使壞,也是被中國男人教壞的,包括慈禧太后和江青。
西方對女性,在歷史上當然也有歧視,獵燒女巫的血淚史,更是耶教文明的恥辱。對女性的打壓和妬恨,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厭女性主義」(Mysogony)。跟中國男人不同,西方的厭女性主義者,從心理學和社會學中找出一套「女人不宜當權」的理論,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和尼采都是其鼻祖。尼采比較偏激,說見女人,要帶着鞭子;叔本華比較「理性」,認為女人唯一能做的職業,只有護士和教師這兩行,因為女人天生是幼稚和短視的。
女人是夾在兒童和成年男人之間的一個「問題品種」,她們是長不大的小孩。音樂劇《窈窕淑女》裏的希金斯教授,從頭訓練一個賣花女怎樣打進上流社會,他不是對賣花女一見鍾情,而是把她當做一件可以打磨的品器。
西方的許多女傳教士來到中國,看見中國婦女的慘狀,覺得要拯救中國的靈魂,必先從拯救女人開始。
十九世紀末美國女傳教士那夏理,在廣州開辦真光女子中學,嶺南的女權,得為先鋒,香港是中國最西化的城市,女性受現代教育很早,鄧蓮如、陳方安生、葉劉淑儀,不是由英國人栽培,就是由美國人加工,令她們成為現代華人社會的政治尖端人物。
中國女人比男人大膽,在文史界,敢於揭示日本南京大屠殺的張純如是女人,敢於揭露毛澤東陰暗面的張戎是女人,敢於重溫「反右」知識分子悲慘命運的章詒和也是女人。且不論「文革」時代反抗毛澤東而慘死的張志新和林昭。中國的民主和自由,經過百年實驗,證明男人不行,男人有辱歷史的使命,他們以畏縮為「穩重」,以模糊為「中庸」,香港許多男人到了中年,不是一身魚翅紅酒、蒸氣桑拿的酒肉之氣,就是肚滿腸肥、赤膀膏腩的惡俗之姿,在國際上,形象大有問題。
如果中國的吳儀和劉延東當權,相信不會禁止高耀潔醫生出國領取人權獎,大家都是女人,都是受壓迫的人。男人如果不行,盡快把權力讓出來,讓女人試一試。因此,葉劉千萬不要退,替女人爭口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