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氣勢如虹,恒指及H股指數均再創新高,即使以收市指數計,亦同樣錄得歷史高位水平。恒指於上周五直迫25000點,筆者預期本月恒指將見25500點極有可能失準。不過,對不少股份來說,其股價表現與恒指比較已日漸疏離,反映近期大市升勢並不全面。
恒指於上月17日驚天動地跌穿20000點水平,H股指數亦急瀉至10000點邊緣,中資股獲資金全面支持而成為帶領大市急速彈升的功臣,傳統藍籌股均被忽視,但本地地產股終於借助減息憧憬而接力將恒指推至新高,持有地產股的投資者終於「出人頭地」,但對於持有公用、工業及個別銀行股的人士來說,卻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升市的氣氛,滙控(005)、東亞銀行(023)、中銀香港(2388)、中國銀行(3988)現價落後於恒指4000至5000點。
筆者認為,大市急升而出現資金輪流吸納個別類別股份,實不足為奇,這主要反映投資者不會無限價追貨,並尋找估值較低的股份作買入對象。但今次情況則並非單純以「落後」因素作為揀股條件,反而與市場主題因素關係較大。
內地個人資金自由行令中資股及A、H股差價成為熱點,特區政府增持港交所(388)股權令投資者進行尋寶遊戲,憧憬政府為保着「話事權」而有增持行動,港交所股價狂升,領匯(823)及地鐵(066)亦有短線炒作(地鐵合併九鐵料可落實,政府增持地鐵股份的炒作藉口實在牽強),美國減息機會增加令多隻地產股創新高,而H股回歸A股如今又再令相關股份急升。另一方面,新股上市亦帶動炒作影子股。
相反,工業股則受原材料價格上升及內地政府提升工業產品層次的計劃影響,紡織成衣、手機生產等工業股仍難有表現。公用股暫亦非焦點,在大市前景仍被看好的情況下,公用股實欠吸引。
對於持有滙控及基建相關股的投資者來說,已因為近期大市升勢而感到不耐煩及不安,筆者近日亦接獲不少查詢,主要詢問應否繼續持有上述股份以及應否換馬。
首機13元之下吸納
正如前面所說,主要關鍵仍是考慮所持股份是否有新主題,以及換馬時的沽售及買入價,筆者認為這類股份亦有機會成為市場主題股,以滙控為例,若市場對美國次按問題的悲觀看法出現改變,以其目前預期PE只有12倍及市賬率不足2倍而言,市場以估值吸引作因素,令滙控股價隨時有追落後的機會,因此,筆者仍建議繼續持有,但對於進取的滙控股東來說,則可考慮減持部份股份,套現買入中資銀行股,其中建設銀行(939)在A股上市及本月底派發中期息及特別股息前,股價可上望7.7元至8元,若A股上市上升8成,以H股折讓30%計算,H股見8元的機會頗高。若以估值計,則可考慮減持滙控換馬至工商銀行(1398)。
北京首都機場(694)及中交建(1800)等基建及相關股份現階段只在整固,後市仍看好。首機亦有回歸A股計劃,13元以下仍可吸納。保險股中國人壽(2628)、平安保險(2318)及中國財險(2328)在加息主題下,挑戰新高,可耐心持有。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