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甚麼村上春樹參加三項鐵人賽。」
──某作家朋友說
(一)戲劇性的變化
從前呢,不是認為身體健康不重要,而是覺得:你要我做一些事情來使自己身體健康,我就是做不出來。你有沒有見過本人的文章提及過做運動或健康飲食呢?沒有,從來沒有。我並非以不注重健康為榮,只是……如果要付出一點甚麼的來保持健康,我還是寧願吃着朱古力上網,單是聽到「健康飲食」四個字,已經沉悶到我不想進食。
直至兩個星期前,一位作家朋友說:
「如果你要持繼地寫作,首要是搞好自己的身體,你不會知道,原來劣質體格是何等直接地拖垮自己的寫作生涯。」
聽到這幾句說話後,我對健康的看法,來了一個範式轉移(Paradigmshift)。
(二)範式轉移
Paradigmshift,譯作範式轉移/典範轉移/規範轉移,來自美國科學哲學家ThomasSamuelKuhn的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範式,意即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認識世界的框架和價值標準,是集信念、理論、技術、價值等為一身的一個範疇。「範式轉移」一詞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裏,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再簡化/通俗一點就是:想法由根基開始改變。
後來此詞被廣泛地採用於不同學科,甚至不再只局限於學術範圍,而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從前覺得健康是次要,現在覺得如果不健康,就無法完成我認為是首要的事(寫作),所以我要注意健康;亦因為我改變了自己理解健康的觀念,我的生活帶來了變遷──想法不同,行為自會不同──例如我曾經認為寫作比吃飯重要,現在我會先吃飯才寫作,如果只得十分鐘,只夠選擇吃飯或寫作,我甚至可能會選擇吃飯──一次完美的Paradigmshift。
讀經濟或從事顧問行業的人,也會用上此字眼,例如從前搞煤礦,最重要效率,後來事故頻生,就開始明白安全問題是首要考慮因素。從前辦餐館,廚房做出來的食物最重要味道,後來大世界漸漸重視健康,餐館得要由衞生開始着眼,少油少鹽少味精。時代改變,不同行業也得修改理念,醫務工作,過去只着重病人的病況,有病醫病,現在則會考慮一些看不見的病:病人的心理,從而開始留意病人的尊嚴,提倡在病患中自我認識,發揮個人潛能克服病痛。教育界以前以課本為根據、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學模式,因資訊科技的發達,學生不再滿足於呆坐硬食老師講學,不得不進行「範式轉移」,轉為互動、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模式。
有時,想法要由最根基改變,才得以把問題改善解決。
(三)解決老問題
日常生活中,面對一些老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次完美的Paradigmshift──就是切切實實地研究到底根基的問題在那裏。不如來說說感情關係:
有一位朋友時常與情人吵架,她卻老是離不開,分手十次有多,最終還是回頭。她不斷思考到底這個男人有甚麼值得自己留下,雙方也很努力地解決每次吵架引發出的問題,以免重蹈覆轍,舊架新吵,然而還是不成功,往往有新問題出現。她每次都會投訴對方的不是,在一眾朋友聽來,她的男友又好像真的很孩子氣/很執着/與她夾不來。妙在到我們聽到那位男士的口述解釋之後,又覺得公說公有理,最後朋友們只能拋下一句「一人少句啦」,就留下當事人cryingintheparty。後來女方發現自己原來一直沒有把對方列入自己的生活範圍內,她很愛他,但她並沒有「每事先考慮對方」的概念──她認為自己與對方是兩個個體,而非一個整體,所以慣常先想自己,後想對方,如果對方不能配合自己,就放棄。
私家偵探們(朋友們)為何查出這個關鍵致命點呢?正正因為她時常喊分手。如果你認為兩個人是一體,你是不會輕易說分開的,正如你手痛,你不會斬了自己隻手。相反,如果你底蘊裏根本認為兩者是獨立的,你會在遇上麻煩時推開對方,正如隻手套使你皮膚敏感,你會除下那手套。
自從她明白了這概念,她開始每事先想對方,她很努力地提示自己,直至那變成了一個慣常想法,亦因為此,雙方吵架少了,吵架時亦比從前冷靜──一次完美的Paradigmshift。
如果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就先想想自己是否正在用正確的解決方案,如果經已用上了正確的,依舊未能解決,就想想自己是否本來就錯誤地理解問題。上述一對朋友一直努力地解決每次吵架引發出的問題,但問題根本不在於「解決問題」,而是「為甚麼每事都成為問題」;根不治好,問題不絕。
(四)錯誤的巧妙
「錯誤地理解問題」這回事老實很妙,因為我們通常是:有了一個既定想法,然後找很多證據來試着證實那個想法,也因為有了既定想法,通常只能察覺事先預期的的事物,例如女主角一直在想自己是否與男友夾不來,吵架時,她就只能察覺對方與自己果真夾不來,因為「夾得來」,是她認為一段感情中最根基的砥柱。每一趟吵架,只會使她更加認定雙方夾不來──因為她看見的東西,全都只在引證同一個想法,引證同一個錯誤理解問題的想法。
下文中,「異常現象」泛指「問題/出錯/出亂子」:
「異常現象是相對於典範所提供的期望而言,根據我們知道正常的狀況該是甚麼,若不符合既有的期望,就是異常現象。此時應要調整原有的觀念範疇,直到異常現象成為正常狀態為止,此時才算完成典範轉移。」
──節錄自文章《環境典範與土地倫理》
有時,我們要針對的,並非眼前問題,而是底層問題,廣東話有句「打好個底」,不論在身體、感情關係、社會問題上皆適用。現在不妨在心中列舉出生活中的老問題,然後由問題的根基開始思考,做一做自己的私家偵探。
《核突褲人》連載第九回:
(上回講到:核突褲人卓韻芝被惡勢力入侵,終日與樣丙人尋歡作樂。)
核突褲人卓韻芝玩到呆滯當場更認識了兩位喪Do人引誘迷糊的卓韻芝北上離開家園。
待續……
撰文:卓韻芝
本欄逢周六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