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佈西九大計的同時,一批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在香港藝術館開始展出,我們不妨作點對比。
西九計劃中有一座M+,中文不知何以名之,閱讀報道,只知其面積很大,有志走在世界前沿,但究竟是座博物館抑或是個活動場地,我還未弄清楚。動用十億收購的是甚麼藏品,看來也是將來再算的事。至於大英博物館,不必多說,入於龐然大物一類,不但面積大,要好好參觀的話,對時間和體力是大考驗,而且藏品多,慕名而至的過客,眼花繚亂是主要感覺。文化事業本來重質不重量,但世界級的博物館看來也不免在「鬥大」。這次在香港舉行的大英博物館藏珍展,是這批文物亞洲巡迴展出的最後一站,之前到過日本、韓國、台灣和內地,宣揚國威、顯示實力看來是重要動機。香港藝術館為這次展覽出版的圖冊中,有一篇專文介紹大英博物館成立以來的擴張過程,讀之很有震懾的感覺。
大有大的好處,但需要相應的基礎,像大英、羅浮、大都會這樣的博物館,基礎自然是本國在過去幾百年的強盛和擴張,由此形成的收藏,現在彷彿成為人類文明的縮影。我們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宮,藏品雖然也可觀,但只能算作一個特定文明的沉澱,不能同日而語。我們的M+將來要以大著稱的話,先要審視一下基礎何在。
大也有大的方向,在這方面,我覺得羅浮比其他同級博物館明確。羅浮的藏品,主要反映西方文明的進程,起源是近東的兩河流域和波斯,然後埃及、希臘、羅馬,一直到十九世紀的歐洲,和此脈絡不相涉的文物和藝術品,安排到其他博物館。上一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位時,提出在羅浮成立非洲和原始藝術展館,羅浮堅決拒絕,政府最後只好另建博物館安置有關藏品,此即去年開幕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eduQuaiBranly﹚。至於大英和大都會,則可說無所不包,體現的也許是有容乃大的精神。我們的M+會以視覺藝術為主,但究竟收藏和展示甚麼,恐怕要項目上馬之後才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