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市場在上周多了份免費報章,星島集團繼推出中文免費報章《頭條日報》後,再將旗下《英文虎報》,轉為免費報紙,主攻港島中環商業區域,集中火力,做政治經濟新聞。上周一首度派發,更以灣仔會展擴展為獨家頭條,希望藉此打響聲勢。筆者最初幾天,在中區連接交易廣場及恒生銀行大廈間的天橋上,拿到這份免費的《英文虎報》,感覺不俗;反而奇怪的是,在該派發站對面,設有另一家報章的免費派發站,竟然正派發原價15元的《亞洲華爾街日報》!
資訊爆炸 九成新聞重複
筆者不知這是否《亞洲華爾街日報》為了抗衡免費報章的短期策略,還是一項長期的促銷措施;無論如何,這份高檔次財經報章也要被迫使出此搶客奇策,顯見香港報業市場競爭的激烈!
筆者連同上述兩份英文免費報,加上三份中文免費報及一份送到埋身的《大紀元》,再有辦公室提供的四份收費報章,已經足足有十份報章可供選擇,還有網上的新聞及特選的訊息,同事朋友間互傳的電子郵件,再加上手機上免費的新聞頻道...一個所謂的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每天所要面對的資訊膨脹,從中可見一斑。然而,筆者相信上述的報章新聞有近九成屬重複,就算讀者僅閱讀標題,也須耗用不少時間,所以若然有一種知識管理方式,可以在這一成的訊息當中,抽出和找到最重要和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的話,就功德無量。
傳理系學生 竟非天天讀報
對於在上網和打機中成長的年輕一代而言,很多均對報章不感興趣。筆者近日接觸到一批傳理系的大學生,問及他們讀報習慣時,當中竟然有人舉手公開說並非天天讀報(還竟然膽敢承認)!準傳媒工作者也如是,一般年輕人更不用多說。
當越來越多報章僅靠廣告收益支持,要讀者的眼球而不要讀者口袋中的金錢,經營模式也跟互聯網的網上廣告看齊;報章內容也以簡單精要的訊息為主,深入的大塊文章可免則免,內容跟網上新聞也沒有兩樣,那麼究竟報章還有甚麼競爭優勢,跟互聯網比拼呢?越來越多的免費報,越來越單薄的新聞內容,可以看成是一個為着面對新競爭環境的權宜之計,但亦可能加速報章滅亡,令免費成為報章的墓志銘。眾傳媒工作者好自為之。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