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出埃及記》粗俗+文藝的怪胎 - 阿童牧

非常熱戲:《出埃及記》粗俗+文藝的怪胎 - 阿童牧

創作靈感與片名源自舊約聖經的第二卷《出埃及記》(Exodus),殘暴的埃及法老為消滅異族,下令把以色列男嬰丟進尼羅河裏,及後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苦難。早在1960年,荷李活也拍了一部《出埃及記》,電影講述二次大戰後以色列的重建經過,相比之下,彭浩翔的「借用」不按本子,偷天換日,把種族鬥爭移植到兩性鬥爭上去。女人是遭到迫害的以色列人嗎?看起來劉心悠與邵美琪更像殘暴的法老,任達華與張家輝更像摩西……噢,婦女團體不好惹,還是含糊其詞為妙。
在「金紫荊頒獎禮」中獲10項提名,結果只拿了個最佳創意獎。不管選舉機制是否有漏洞,《出埃及記》奪創意獎絕對合情合理。婦女組成秘密聯盟暗殺壞男人,很特別的構思,但這並非《出埃及記》最具創意之處,內容與表達手法間的不協調才是。
在彭浩翔的陰謀錯配下,文念中(美術指導)與林志堅(攝影師)沿用《依莎貝拉》的一套,製造出雅致的氣氛讓角色在當中連番爆粗。曾替《父子》配樂的RobertJayEllisGeiger同流合污,以優美的琴聲襯托警察圍毆疑犯。彭浩翔擅長黑色幽默,這次來個白色恐怖,用靜態的鏡頭、悠揚的音樂反襯野蠻行為。兩性關係壓根兒充滿矛盾,內容與表達手法間的反差除了為電影增添荒誕感,大概也有帶出這個隱喻的意圖。
從《買兇拍人》的躁動到《依莎貝拉》的謐靜,把兩者混雜起來得出了《出埃及記》。市井與藝術的hybrid,在意識的層面上教人聯想到寇比力克(StanleyKubrick)的《發條橙》(AClockworkOrange),開首的一幕尤其相似。在意識上很暴力,在表達上則把暴力畫面幾乎完全摒除,這點令《出埃及記》別樹一幟,劉心悠弒父一幕,交代手法相當高明。
在半部文藝片的框架下限量動粗,要製造足夠張力,於是改用語言暴力。講粗口不單單是為了譁眾,不過溫碧霞那句「X我」不合情理,除此之外,任達華貿然展開調查亦欠說服力。總的來說,《出埃及記》的實驗性很強,有亮麗的地方,但也有不少瑕疵,注定富爭議性。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