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預防腐敗局昨日正式掛牌辦公。對於期望當局成立獨立反貪機構的民眾和輿論來說,肯定是大失所望。因為,由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長馬囗兼任局長的預防腐敗局,只是負責制訂防腐政策及協調社會各機構之間的防腐工作,雖有助堵塞法律、政策上給貪官留下的漏洞,但肯定不會培養出類似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貪英雄。
沒獨立資格 受制黨委
內地原本已有眾多反貪機構,權力最大的是中紀委(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政府架構內有國務院監察部及各地監察局,司法架構內有檢察院屬下的反貪局。中紀委成立於1978年;監察部源於中共建政初期的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反右運動後於1959年撤銷,1987年恢復辦公;1989年,廣東省檢察院率先成立反貪局,期望成為內地第一個仿效香港廉政公署的機構;6年後,最高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正式掛牌。
內地這些反貪機構至少有10多年歷史,但官員貪污受賄問題日益嚴重,根本原因在於反貪機構沒有獨立的資格,受制於各級黨委,紀委沒法定地位,監察局、反貪局的調查權又有限,結果反貪局長變貪官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反貪成效甚至不如貪官的情婦。
情婦踢爆 反貪主力軍
近年被情婦踢爆的貪官,包括海軍副司令員王守業、陝西省政協副主席龐家鈺、安徽省宣城市市委副書記楊楓等。而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至今,有16名省部級貪官被查處,其中男性有15人,包養情婦的有14人,佔93%。因此,內地網絡不時出現情婦起義、情婦成為反貪主力軍的形容,極盡諷刺。
今年初傳出當局有意成立新的反貪機構、履行加入國際反貪公約的承諾時,公眾一直期望學習香港廉政公署,成立獨立運作的反貪機構,並授予法定的調查權。但是,當局顯然無意突破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只成立一個協調性的防腐局,其反貪成效實在有限。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