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質疑營運預測太樂觀

文化界質疑營運預測太樂觀

【本報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核心文化項目,佔整體樓面面積41%,分三大部份,包括15個演藝場地、M+博物館及一間展覽中心,全部撥歸西九管理局營運。雖然政府預料大部份核心項目處於虧蝕狀態,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拒絕承諾為西九財政「包底」。部份立法會議員及文化界人士質疑,政府的營運數據預測過份樂觀。
政府估計整個西九項目在46年營運期之內,可以為本港帶來710.4億元累積經濟收益,並帶來逾4萬個職位(見表)。雖然撥歸政府的17個核心文化項目,除了展覽中心、大劇院及大型表演場地,其餘14個均預料錄得虧損,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指出,即使將來文娛藝術區的賣地收益超出預計的189億元,也只會用於推廣本港文化事業。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梁悅賢表示,會以應邀參賽方式,發展三個被定為將來西九地標的核心建築,包括含四大藝術元素的M+博物館、容納1,400人的中國戲曲中心,以及設有2,000座位的音樂廳。她說諮詢委員會建議仿效外國做法,讓各核心項目設施以獨立於政府架構的自主方式營運,不同類型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可以不同方式營運。
在大幅縮減文化項目面積後,政府估計被視為西九靈魂項目的M+,在首階段每年仍有多達120萬人次入場,2031年完全竣工後可增至200萬人次,但虧蝕狀況仍然屬眾多核心項目之中最嚴重,每年收入只佔開支約18%至22%。

以M+開支最大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西九項目硬件多多,軟件卻無法配合,政府沒有一套長遠文化政策,「M+開支最大,但香港人對藝術冇興趣,起咗出嚟可能冇人去,成為大白象。」議員陳偉業擔心,政府沒有足夠藝術人才,「最後搞到香港運動員咁,全部嚟自中國國家隊。」
博物館館長協會主席陳己雄對政府構思M+只專注視覺藝術感到失望,認為政府對博物館的人流預測太樂觀,「𠵱家香港三間最大博物館,加埋一年都係百幾、二百萬人。」

特稿:演藝界看好望早上馬

西九計劃再上馬,演藝界與粵劇團體興高采烈,還認為文藝設施工作進度太慢,最好明年便啓用。展覽業與本地博物館則不看好部份文化核心設施,質疑欠缺吸引力。
漢風粵劇研究劇院院長梁漢威表示,本地粵劇界明年便面臨再無任何場地可用的困局,所以西九的中國戲曲中心是業界的曙光,「要等太耐喇,我哋出年已經要打游擊,去沙田大會堂、高山劇場演出。」舞台劇導演高志森坦言,業界對演藝場地的需求非常殷切,現時西九的演藝場地面積,即使現在啓用也只能解業界燃眉之急,「最好即刻有得用」。
不過,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認為,西九的展覽中心只得1.25萬平方米,比灣仔會展4萬平方米差了一截,更遑論跟近期開幕的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的會展相提並論,「真係好細,最多搞吓配套活動,唔會有大型展覽。」
博物館館長協會主席陳己雄指,建議中的M+跟本港很多博物館重疊,「例如設計主題,已經有文物博物館」。
即使對藝術家沒有太大吸引力,稍後赴北京發展的本地畫家林東鵬說,作為藝術家應全世界找機會,不應局限在西九,又擔心「香港唔知有冇咁多管理人才可以做到西九管理局呢個project(計劃)?」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