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彭浩翔導演的新作《出埃及記》,繼續風格化,繼續彭浩翔,非常彭浩翔,喜歡彭浩翔的觀眾大概都會喜歡,不喜歡的大概連這篇文字都費事看下去。我跟阿彭挺熟,一向欣賞他的創作有三大特性:崇尚原創、信到十足、小題大做。阿彭告訴我,他近年少看了故事小說,多看人物傳記與歷史,因為故事小說是作者的創作,是基於一些材料發酵後的結果,是第二手的資訊,但人物傳記及歷史,無論發生的年代多久遠,資料仍是新鮮,仍是第一手資訊,多吸收第一手資訊,才會有新鮮的念頭,原創的創作。阿彭的電影故事都是源自一個信念,當他相信了一個信念,他便會不離不棄地信到十足十,創作沒有錯與對,只有信唔信,只有當作者信到十足時,才能有信心地講故事。大家講一句說話大概只需十秒八秒,但當阿彭相信一句說話時,他可洋洋灑灑地用超過九十分鐘的聲與畫去發掘這句說話,小題大做,大大地、細緻地做。
沒有篇幅多講《出埃及記》的劇情,因為此片產生了一個可能比電影本身更大的課題,電影的對白包含了一些廣東粗口,但革命性地被評為ⅡB級影片,一直以來,只要電影中出現五個廣東粗口字,即是諧音「秒」、「咪」、「踎」、「物」、「吻」的五個門字部首字,一律會被評為Ⅲ級電影,《出埃及記》是港產片的一個里程碑,行了一大步,但可供深思的是,以前的標準雖舊但明確,如今的標準則倚賴個人觀點角度,此分水嶺一開,若然之後出現一片濫用的粗口片潮,那該怎麼辦?《出埃及記》一定會引起一場風波,待觀察事情發展後,繼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