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四屆邵逸夫獎昨晚舉行頒獎禮,今屆得獎者全數來自美國,有學者致辭時感謝邵逸夫慷慨支持科學探索,其中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羅伯特.尼科威教授更形容,邵逸夫獎是科學界的奧斯卡金像獎,當他得知獲獎時感到喜出望外。
邵逸夫獎向有「東方諾貝爾」之稱,來自美國的尼科威教授昨晚獲獎上台致辭時,以科學界中的「奧斯卡」來形容邵逸夫獎。他致辭時也感謝家人多年支持,包括四位孫兒。至於與羅伯特.朗蘭茲教授分享數學獎的理察.泰勒教授,在致辭時形容昨天是值得紀念的日子,表示妻子在中國出生長大,自己則在香港獲得殊榮,別有一番意義。天文學獎得主彼得.高里教授感謝邵逸夫慷慨設立獎項支持科學發展。
與諾貝爾獎一樣,邵逸夫獎各獎項均設獎金100萬美元,昨晚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聯同邵逸夫向得獎科學家頒發獎牌、獎狀和獎金。今屆邵逸夫獎於去年9月接獲170多項提名,12評審,今年3月選定得獎者,昨晚正式頒獎。
得主簡介
獎項:天文學獎
得主:彼得.高里(PeterGoldreich)
貢獻: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太陽系中的軌道共振效應、行星環和太陽系外行星等。
獎項: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得主:羅伯特.尼科威(RobertLefkowitz)
貢獻:1970年代起已提出受體細胞膜表面具有一組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某種細胞釋放化學物質,傳遞到其他細胞的關鍵。
獎項:數學科學獎
得主:羅伯特.朗蘭茲(RobertLanglands)和理察.泰勒(RichardTaylor)
貢獻:朗蘭茲承先啓後,創建了一個集大成的數學體系,把素數和對稱性連結起來。
泰勒近年破解朗蘭茲綱領中,多個十分重要的猜想。
資料來源:邵逸夫獎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