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英雄,這些英雄不單止是他們擁護者追隨者心目中的英雄,亦是同行景仰的人物。
雲妮莎烈格芙在舞台、在電影便是這樣一號人物。
曾經是反戰份子(反越戰,被美國人譏笑叫她「越共珍」)的兩屆金像影后珍芳達出身方達演藝世家,對大西洋彼岸另一演藝世家烈格芙的女兒亦為反戰份子(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策)的雲妮莎欣賞不已,聽說女兒取名便叫雲妮莎。
二人曾同演七十年代大片《茱莉亞》(劇作家LillianHellman短篇故事集《Pentimento》中之一章,描寫其童年及少年摯友名叫「Julia」)芳達飾莉莉,烈格芙飾茱莉亞,前者演來嫌過火,後者卻英俊不凡,為她奪得一枚奧斯卡金像獎。
少年的我看過《Julia》,雲妮莎烈格芙成為我的銀幕英雄。她早期拍攝的經典電影《Blow-Out》是後來上Portobello市場的Electric電影院補看的,她後來的作品能看到的都看過了,《此情可問天》印象深刻。
看烈格芙猶如看翩娜包殊,不可以戲份、年齡、面貌去界定;她們與別不同的風格早已摒去塵世講求的條件,你深愛她們,你欣賞她們如此而已。
《此情.此生》是近期看過最讓人感動的電影,烈格芙飾演故事主人翁Ann年華逝去,病床上彌留之際偶而清醒偶而沉睡前世今生不斷迷糊轉念,一頭銀髮飄動的她想起少女時的情人夏里斯及相關細事不斷喊着他的名字。聽說過,自己也親歷過,人之將死,最後喊出的名字便是他的至愛。
烈格芙演來精光四射,其中一串最感人的戲來自面對老戲骨梅麗史翠普,戲中她已也星星白髮的少年密友老遠前來探望,兩個老友相擁床上執手細說前塵,雖然只是幾分鐘,如果係害怕流淚我勸你還是不要看。
烈格芙便是烈格芙,香港一直譯着這個Redgrave的中文名;豈有此理在《此情.此生》卻為她無端白事改了個「雲妮莎韋姬芙」,買甚麼人的怕來着?烈格芙這個名字譯得一百分,在我們少年時代為着這個「烈」字便十二分吸引。欣賞她的影迷跟隨數十年,相信香港人數亦眾,怎可能隨便跟大陸改譯法?再說,文化時空斷層,國內有多少人像我們般識烈格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