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席補選,是一場很奇怪的鬥爭。
兩大熱門,都是女人。民望高的這一位,有一對梨渦,是資深的前朝女高官,一度為彭定康力薦,是英國人訓練出來的英才。
爭議大的另一位,本來硬性推銷二十三條,衣着雖甚有創意,卻為港人所厭,指為「惡形惡相」,但後來去美國讀書兩年,改變形象,民望回升,港人認為她「脫胎換骨」,包裝再上市。然而這位候選人的煥然新Look,是經過美國校園洗禮之後的點化。換言之,是美國這個國家的文化環境給她加工改了裝。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新局:選A太太,固然是對前殖民地好時光的懷念,對英國人屬意的品味認同;然而選B女士,其實也是對美國文化的認可和捧場──她如果還是從前那副樣子,你不會選她的是不是?但現在你對她忽然有了一點好感,不明白是何道理?讓我告訴你,其中的
Magic,只有兩個字,叫做「美國」。現在跟劉家傑老師唸一次:It'sbecauseofAmerica,再跟古德明教授寫一遍以下的英文句子:It'sbecauseof(或It'sdueto,或Thanksto──意思差不多,都通的)theUnitedStates。
不服氣?那麼請真正愛國親中的那一邊,推舉一位從來沒有受過英國人教育、沒有去過美國加工深造,全無一絲西方背景,譬如:出生湖南長沙,廣州讀小學,來香港唸中文中學長大,不懂英語,一生至今的旅行出境範圍,只限於北自黑龍江南至海南島的祖國大地的百份之百文化純種中國男人、又可以穩贏的來參選。
如果找不出這樣一位理想人物,那麼這場補選,請選民想一想:閣下這一票,如果不是投給英國,是對英國人培養的這位人才表示擁戴;就是投給美國,對美國人薰陶加工的那位精英表示佩服。你的這一票,在骨子裏,在意識的深層,在東西方文化人類學結構之中,只是選英國和選美國的分別,而絕不是選中國。至於英國人的栽培,和美國人的加工,為什麼要施用於中國女人身上才會煥發異彩,是另一個問題。
正如Shopping,雖然明知是MadeinChina,在連卡佛和馬莎買,比在上海淮海路買更加放心,人同此心,為什麼會這樣?這不是我有興趣探究的問題,萬一很愛國的你,今天看了這篇專欄,覺得像阿當咬了一口禁果,從此充滿羞恥感,那麼我要笑笑,說一聲對不起,這不是我的原意,我只不過講出一些基本的常識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