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年的西九藝術博物館,藏品可能是王無邪水墨畫,《老夫子》漫畫,《無間道》電影,還有九龍皇帝真迹。重新上馬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靈魂項目「M+」藝術博物館四合一,包羅視覺藝術、流行文化、電影及設計。不過,有博物館館長擔心它太專注視覺文化,文化界則批評它沒有定位。
M+被視為300億元西九大計核心,根據政府委任諮詢委員會的報告建議,它跟藝術區內其餘16個大型項目分兩階段施工,首階段設施2016年啓用,2031年全部竣工。
諮詢委員會博物館小組成員、知名藝術策展人何慶基指,M+構思相當前衞:「全世界暫時冇博物館用流行文化做主題。」M+不一定是一座建築物,隨時是建築組群,「藝術發展越來越冇界線區分,我希望M+融入整個社區。」他說四個主題部份是香港強項,容易引起港人共鳴,「流行文化陪伴好多人成長,電影、設計作品經常揚威海外。」視覺藝術則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味仿效龐比度中心」
小組另一成員、醫學博物館前館長林漢堅表示,政府大致接納委員會轄下三個小組的報告,M+初期動用一筆過10億元收購藏品,之後每年撥款5,000萬元購買新藏品。他指M+有很多爭議地方,即使小組內也未有一致共識,「有成員原先想博物館多啲歷史元素;又質疑只着重視覺文化,因為視覺文化七、八十年代已經喺英國出現。」
林漢堅批評,政府整個西九項目只做「假諮詢」,「政府主導晒,你睇政府搵咩人入委員會,就知想西九係點嘅嘢。開會淨係問我哋有冇其他意見,又要一致共識,如果將來俾公眾鬧,我哋孭晒鑊。」政府初步預期M+首階段每年有150萬人次入場,次階段增至250萬,但林認為,M+很多構思只一味仿效法國著名藝術展館龐比度中心(CentrePompidou),不易為香港人接受,「如果冇本地人入場支持,點維持落去?香港藝術館一年都係20幾萬人入場。」何慶基也認為,M+啓用後絕不可能自負盈虧。
博物館館長協會主席陳己雄說,要順利營運M+對政府是一項挑戰,「全世界嘅藝術博物館,好少受歡迎。」他指協會不反對四合一構思,但擔心M+因此無法營造獨特形象,也對部份主題有保留,「如果舊嘅流行文化,可以入歷史博物館,而且呢類嘢好容易令人覺得庸俗。」
記者:黃偉駿
「M+」四大主題
主題:視覺藝術
事例:水墨畫、普普藝術
主題:流行文化
事例:漫畫、流行曲
主題:設計產業
事例:時裝設計、建築設計
主題:活動影像
事例:電影
西九文娛藝術區核心設施
項目:藝術博物館(M+) 數量:1
容納人數:每年最多250萬
項目:展覽中心 數量:1
容納人數:每年最多150萬
項目:大型表演場地 數量:1
容納人數:15,000
項目:大劇院 數量:1
容納人數:各2,200
項目:音樂廳 數量:1
容納人數:2,000
項目:中型劇院 數量:4
容納人數:各800
項目:室樂演奏廳 數量:1
容納人數:800
項目:中國戲曲中心 數量:2
容納人數:1,400(大劇院)與400(小劇院)
項目:黑盒劇場 數量:4
容納人數:各250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何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