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電視打機易癲癇<br>閃動頻率低致光敏感 越近越危險

用傳統電視打機易癲癇
閃動頻率低致光敏感 越近越危險

【本報訊】打機打到手震頭暈不是新鮮事,想打得安全,最好避免使用家中電視。專家指,傳統電視的閃動頻率較低,不及電腦和街機,容易觸發光敏感,甚至癲癇發作,若與電視距離少於一米,「出事」的風險更會增加八成。單是瑪麗醫院,每年都收到十多個因打機致癲癇發作的個案。巿民如要打得安心,應與電視保持兩至三米距離,或索性轉用閃動頻率高一倍的高清電視。 記者:張嘉雯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指,神經線和電線一樣,可以傳遞電流,部份人受光刺激後,出現頭痛、眼痛、肌肉「戚吓戚吓」,甚至暈倒、抽筋等反應,這就是光敏感,甚至癲癇發作,相信本港約有0.3%至3%人屬光敏反應者,「有啲老人家會因為咁眼眉跳,一秒鐘跳30下。」
他解釋,產生光敏反應的原因,與光源的閃動頻率有關。頻率的單位為赫茲(Hz),1Hz即每秒閃動一次,60Hz即每秒閃動60次。據經驗,當頻率在15Hz至16Hz時,最易誘發光敏反應,3Hz以下及60Hz以上,出現光敏感的風險最少。

高清電視較安全

至於電視機畫面的閃動頻率,稱為「幀率」(framerate)。麥煒和指,香港及歐洲大部份地區所採用的PAL制式電視,幀率為50Hz,與美國、日本流行的NTSC制式60Hz相若。
「第時嘅高清電視就更好,係100Hz,逐行掃描,畫面越流暢就越安全,唔同𠵱家嗰啲電視隔行掃描。」他指,若家中使用傳統顯像管電視,打機時應保持一定距離,「50Hz遠睇就冇問題,但近到一米嘅時候,幀率就會得番一半,25Hz,(光敏感反應)風險就會增加80%。」
除硬件外,軟件亦可引發癲癇。97年造成大批日本兒童癲癇發作的卡通節目「寵物小精靈」,主角比卡超發電時,閃動頻率正是12Hz;早前被大肆批評的2012年倫敦奧運宣傳片,則因為閃動畫面太多、範圍太大,令不少人「中招」。

用過濾屏減風險

麥煒和指,一般人打機時心情緊張,長時間思考令身體疲倦,若加上光刺激,就容易發病。90年代流行的電子遊戲「炸彈人」,是當代最「危險」的遊戲,過去曾有多名兒童出事,「因為爆炸嘅時候有閃光,同埋啲幾何圖形一格一格咁,就會引發到。」
他建議,機迷如在家中打機,可轉用12吋的小電視、使用過濾屏,減低出事風險;至於現時流行的PSP,則因為螢幕較小,危險性亦相對較低。

話你知
政府無規管閃動畫面

一些國家對電視的閃動畫面有所規管。以英國為例,規定電視節目的閃動畫面不可超過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一,閃動頻率需低於3Hz,以免觀眾出現光敏感反應,早前有新聞節目的畫面出現太多閃光燈閃動鏡頭,播出後被當地市民投訴。但本港並無有關規管,市民要自行提防光敏感反應。
本港廣播事務管理局指出,該局只規管節目內容,沒有規定節目片段的閃動頻率。機電工程署表示,顯像管電視機、LCD電視機、鎢絲燈膽、慳電膽及電子遊戲機的火牛,須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安全標準,但電視機的幀率,及以上各電器用品的閃動頻率並不在該安全標準範圍內。

各種電器產品幀率/閃動頻率

產品:幀率/頻率
傳統電視:50Hz(PAL制式)、60Hz(NTSC制式)
電腦屏幕:70Hz
遊戲機(街機):90Hz
慳電膽:100Hz
高清電視:100Hz

資料來源: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