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之爭 - 陶傑

出山之爭 - 陶傑

一個反智的社會,模仿着英美文明社會搞「選舉」,果然出現大量反智論爭。最新一項,叫做:「如果陳太這次不參加補選,就應該從此退出政壇」。
親中派發動心戰,如此放話,「泛民」也中招學舌。從歐美小學程度的邏輯角度,這句話有何思維的殘障?
補選是一個Snack,甚至連Snack也不算,只是肚子有點餓了,在街頭吃一串魚蛋。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方是正餐。對於吃這串魚蛋,陳太略為遲疑,原因可以是:一、這一刻陳太沒有參選的心情,顧客肚子不太餓。二、魚蛋店的顧客流群(Clientelle)結構有問題:在小食店門外窺看了一會:發現在裏頭吃喝的人,這個有紋身,那個拖着一筒鼻涕,一邊吃,一邊喧譁,這種小食店──你說我「扮嘢」也好,但這是真感覺──不是我太慣於列席的那種氣氛。
在外面看一看,心中思量:不是不夠錢付帳,而是該不該跨進店,還是過兩個鐘頭,才正經吃一頓晚餐。
這時,小食店的肥中坑東主惡狠狠衝出來罵:「望乜×呀?你唔入來幫襯我,夠膽以後一世都唔好再入任何一間酒家餐館吖,笨!」
沒有學過一點點邏輯,不要緊的,可以開動一下中華民族的口腔飲食思維:如果你是這個顧客,你會不會接受這等沒教養的謬論?
如果我是陳太,出馬與否,也會遲疑:指罵陳太「忽然民主」的,所謂「泛民主派」這批人也有份。「泛民」的許多人對陳太懷有酸溜溜的敵意,參加補選,如果我是陳太,會先考慮:這幫所謂泛民,到底是像西方的民主政治家一樣,一經各派推選,一定團結一致支持我,摒棄成見,還是一伙「泛珠江三角洲農民」,帶有太平天國的基因,在背後流言風語的說閒話、扯後腿、動刀子?
如果覺得這批「泛民」,有英美和日本的民主水準,富有團隊精神,不妨參選。像中國農民或香港的演藝界一樣,我搞一個「香港電影金像獎」,你搞一個「金紫荊獎」,互相不服氣,內鬥內行,則絕不參選。
「泛民」既求陳太出選,就應該禮貌一點。你有要求的權利,我有遲疑的自由。你如果爭氣,對方不過是Q浮面,何須出動一隻黑桃A?泛民自敗形象,就像孫悟空,勝不了妖精,請觀音出山幫忙,也要拱手作揖為禮。選出了葉劉?葉劉就葉劉好了,一切後果,也由港人自負,民主是最公平的,只是沒有「永不」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