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雕刻業的「官方單位」,是「雕刻工藝品總廠」,當地的名藝人,十居其九,包括同濟大學教授石癲,薄意大師林文舉,也曾經是廠裏的「工人」;文革後,總廠就到香港來辦展銷,撈走以千萬計的港幣。
七年前,我常到國貨公司看石頭展,偶然,也買點東西,最後買的一件,該是楊小河刻的《龍鳳呈祥》三色荔枝凍擺件,石頭很飽滿,雕工很精緻,當年,才賣一萬八。常人愛屋及烏,我輩養志家,是愛烏及屋,眼見作品好,就想見雕刻的人;正巧楊小河在展場,大家投緣,晚上,邀他共膳,吃到一半,小河有事離席,自此,沒再晤面;然而,每回細賞那塊龍飛鳳舞的荔枝石,還是會想起故人。
小河,小我兩歲;大兩歲,就是大河了。他擅長薄意和圓雕,也工篆刻與攝影,不少壽山石專書,圖片還是他拍的;能者多勞,但一旁騖,石頭就少雕了;不見小河的新作,常以為憾。
在澳門這五年,總廠來辦過幾次展銷,看了幾次,才看中一塊樹根雕的和尚頭;率團來的廠長,好像姓馬,沒印象。總廠在六一路,每趟到福州,去特藝城,都會經過總廠,但七年來,從沒想過要停車參觀。一來,這是廠,不是店;二來,盛傳貨品貴,展品無足觀;這回,無地可遊,才姑且造訪。進門,上迴旋梯,找到展覽場,職員見客人來了,開燈相迎,倒是熱情專業。正出神,有人介紹:「這是我們的楊總。」
「鍾先生還認不認得我?」楊總,朗笑着。小河?你怎麼也在這裏?原來一年前,就當上總廠的廠長和總經理。開心呢,小河廠長領我去看籌措了一年的「藝術館」,一個大展覽廳,順序展示由林清卿以來,有代表性的作品,還附了雕刻家生平簡歷,繞一圈,對這門工藝的沿革,就有些認識。「你是第一個參觀這個展覽館的人。」小河說。的確,幾把大電扇正全力吹散油漆的氣味,大門還用桌椅擋着不讓訪客進來。換了廠長,就有不同的氣象,這才叫「得人」。看完,我們去吃七年前沒吃完的那頓飯,「這回,我請客。」小河說。我買了一塊牛蛋石,刻九螭,雕工沉穩而高雅,像小河治下的雕刻工藝品總廠。
《搜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