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貨的品質成為報章和電視重點新聞,看了教人憂心。
「實情未必那樣壞。」三叔樂觀地說。
「你認為報道不準確?」我問。
「也不是,」三叔答道:「比如香港發生一宗謀殺案,傳媒必大肆報道,但傳媒不會特別說香港還有六百多萬人生存。」
「無可否認,內地的劣貨和假貨真不少。」我說。
「這是一個經濟循環。」三叔托托眼鏡道。
「甚麼意思?」
三叔在國內出生,觀察入微。他解釋:「昔日中國商人最講信譽,着重『貨真價實』。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奸商賣假貨,成本低廉賺大錢,其他人看見他發財,就模仿他,假貨於是充塞市場。
「當市民失去信心時,忽然另有商人標榜只賣真貨,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他的生意自然好,其他商人又爭相仿效,真貨便會多起來。真真假假,循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