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明介紹
05年落選港姐袁彌明個性直率敢言,在互聯網上開blog道盡心情趣事,文詞辛辣,發表見解一針見血而成為話題。如今她將其話題blog移師《蘋果》娛樂,與讀者傾訴日常所見所聞,人生及娛圈百態。
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剛回到波士頓開學,一邊在享受暑假過後的餘興,一邊忙着選科買書。就在一個尋常不過的星期五,我如常地起床,開電腦,看新聞,checkemail。Yahoo首頁的頭條說一架飛機撞向了世貿大樓,click進去卻是「thispagecannotbedisplayed」。算了,遲些再看,反正就是一架盲炳小型飛機不知怎的撞了過去嘛。未幾,友人狂按門鈴,邊哭邊衝進來開電視。
夢魘 世貿倒下
客機插在世貿大樓,飛機裏噴出烏黑濃煙,樓外途人慌忙逃命,消防員卻直奔現場,地上滿是鮮血和玻璃碎片。搖晃的鏡頭,一幕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到底是現實,電影,還是一場夢?呆着猶豫之際,第二架客機像一顆子彈,射穿世貿第二大樓,黑煙不斷地湧出。還沒過兩分鐘,客機爆炸,世貿大樓就如一座堆砌的火柴盒般,一排一排的倒下。還沒來得及逃命的人呢?剛剛才跑上樓的消防員呢?
三個女子看着螢幕,說不出一句話來,只管哭,聲嘶力竭的哭。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直到下午,我明知不用上學,還是一個人開車回了學校一趟,隨便把車停在路中心。那一刻,我只想回到平常的現實當中,尋回日復日所面對熟悉的人和事。那天波士頓天朗氣清,藍天白雲,吹着清凉的微風。學校裏卻沒有人。世界是真的變了,我想。我一個人哭着走着,像個找不着父母的小孩。不想回家看着CNN,不想聽它說恐怖分子就在波士頓。是逃避,逃避現實,逃避面對死亡的威脅,逃避接受死亡的不可違。
恐懼 心事未了
那時,我還沒有近親或好友離世,原來出生了21年的我,從來沒有思考和學習過死亡。
有些人不接受死亡,因為他們自負,如秦始皇,自以為比自然界高一等。花落花謝就尋常不過,人老人死就不應該。
有些人害怕死亡,因為他們還有很多沒完成的事情,那些事通常叫作遺憾。遺憾在死前沒有擁有過一輛法拉利?這樣我會鄙視你。通常遺憾是在死前沒有花時間陪伴父母、孩子、至愛,遺憾在死前沒有與舊友冰釋前嫌,沒有向良師道謝。
那些事,明明每天都可以做到,我們卻沒有做,反而運用寶貴時間來做些無關痛癢的事,無無聊聊地在上網打機看八卦雜誌。因為我們都自負地相信,生命不會在今天終結──還有明天。那些事可以明天、後天,甚至下個月才做。我們自負,是因為對死亡無知。
對死亡無知的人,沒有將每一天livetoitsfullest(活到「盡」/活到最豐盛),所以恐懼死亡,逃避死亡,因為死亡強迫他們面對心事未了的後悔。要一次過面對心裏存在的所有遺憾,確實是挺可怕。
學習死亡才會懂得怎樣生存。我喜歡以甘地(MahatmaGandhi)的說法學習死亡:
Eachnight,whenIgotosleep,Idie.Andthenextmorning,whenIwakeup,Iamreborn.
甘地每天選擇做任何事,選擇如何對待他人之時,就當末日將在今天降臨;就在閉目睡覺的一刻,無怨無悔地入睡,因此每天起床便是「復活」,幸運至極。
能把每晚入睡當是離世,是非常高的境界。一般沒有修行的普羅大眾,包括我,可以每天花幾秒鐘,在情緒有改變的時候,將這個語錄閃進腦細胞,通常經這一想,下一步的行為和結果都會有所改變。
以我為例,效果在以下情況最為明顯:
與男朋友為無聊事吵架時;被催稿,但姪仔姪女走來跟我說奇怪的話,我覺得煩厭時;因趕時間而對拖慢我的蠢人感到極度憤怒時;與媽媽談話,受不了她嘮嘮叨叨時。
我在學習,每次跟人接觸、交談、道別時,都像是人生最後一次見那個人般對待他。這樣的話,即使出名火爆和寸爆的我,也會變得隨和,有耐性,懂得寬恕感恩和愛。
感恩 睡而無憾
我並不害怕死亡。我相信一句話:「只有情永在」。跟英語世界裏的「Loveishowyoustayalive」類同。能夠在別人心中留下愛的話,死亡就沒這麼可怕了。人死了,失去了軀殼,但他與別人所建立的情誼,卻永遠在人的心裏活着。
為了永恒地活着,我試着「處處留情」,在履行基本責任以外的時間,盡力關愛他人,不再吝嗇表達對他們的讚美和感謝。說時容易做時難。表達是我的弱項,我只會用含蓄的文字去緩和肉麻的言詞,用語言和身體語言表達時總覺尷尬和虛偽。但是,我會學習和練習把話說出口,或利用握手、擁抱、親吻來代替。
在熟練它們之前,我還是用擅長的文字對大家說:謝謝蘋果的N哥哥和B姐姐,讓我擁有每個星期五的無敵半版專欄,還有跟我同月同日生的經理人,她對我創作上的信任,還有初稿階段給我意見的SW先生和DC先生,還有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我衷心地深愛我所有讀者。
把心裏藏已久的感謝詞這樣一說,心情豁然開朗。希望今晚可以像甘地,睡而無憾。
袁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