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紅酒爆醜聞。法國一個消費者組織指出,由於酒莊只顧催谷銷量漠視質素,加上官方評級機構把關不嚴,法國有多達1/3葡萄酒名不副實,即使標明來自法國波爾多(Bordeaux)、桑塞爾(Sancerre)和聖達美利安(SaintEmilion)的,很可能不是出自這些著名葡萄酒產地。
法國葡萄酒分為四個級別,日常餐酒(VindeTable)、地區餐酒(VindePay)、優良地區酒(VinDelimitesdeQualiteSuperieure/VDQS)、法定產區酒(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ee,簡稱AOC)。等級越後,代表越高級,而AOC代表法國紅酒最高等級。
搞錯產地 評級標準鬆
A.O.C的評級標準,包括生產地、使用葡萄的品種、酒精濃度、單位產量、葡萄汁糖份和種植方法、酒的發酵方法、儲藏規定和裝瓶時間等。只有通過官方化驗,才可獲得A.O.C證書,A.O.C酒佔法國酒全部產量44%。
但法國UFC-QueChoisir消費者權益組織表示,A.O.C.葡萄酒評審會員由本地紅酒專家組成,但他們涉及太多利益集團,令評審欠公允。面對來自美國、澳洲和智利等被喻為「新世界」挑戰,評審會員標準放鬆了,讓未合標準的葡萄酒過關,其中1/3根本未達A.O.C標準。
以2005年為例,當時法國出產送往審驗的紅酒中,竟有99%過關,獲得AOC的評級。除了標準過鬆外,更經常搞錯葡萄酒產地,不是產自波爾多、桑塞爾和聖達美莉安的,也搞錯說是來自這些名氣葡萄酒產地。
「A.O.C酒質素每下愈況」
UFC主席巴佐說:「A.O.C酒質素每下愈況,令消費者出現信心危機。」UFC要求當局改革評審標準,根據葡萄種類和味道分類。
其實A.O.C引發爭議不是首次發生,去年一種混雜了其他酒的低品質薄酒萊新酒(BeaujolaisNouveau)竟然通過評審,成為知名品牌,最終被揭發後,成為國際笑柄。
英國《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