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都是家母做家庭總代表,單人匹馬出席親戚的葬禮。家母不算大迷信,只是不想孩子恐懼,或者也怕童言無忌在靈堂語出不敬。對白事保持遠距離足足一個青春歲月,到嫁人後一百八十度轉,男家紅白二事都要列席。我對白事諸色儀式產生抗拒心理,後來索性詐病不去。到今天這種年紀,不得不懷疑統計處做的調查,長壽是大趨勢的話,身邊朋友肯定是反潮流骨幹了。朋友的喪禮去得密了,也就會想,自己的葬禮也不會太遠的了。外國已經流行預演自己葬禮的「套餐」,由公關公司代辦,真嘅一樣,主角那位還搞鬼地躺進棺材去,開眼見證親朋瞻養遺容。悼詞當然也要得主角修訂,點名要誰誰誰朗讀,詩歌班和樂隊人選都揀到心水為止。嫌來賓不夠熱鬧,還可以禮聘臨記撐場,哭喪也有專業哭喪大娘,內地就有這樣的服務。
讀報知道,名人葬禮有一樣潮物,就是追思會上派發的紀念冊。冊內盡是名人生前點滴,圖文並茂,當上這樣的「編輯」不算發死人財吧,不知道好搵不好搵。紀念冊發展成潮流,朋友就算圈子窄的,年中大抵也會收到三兩份,書櫃久而久之就得另闢這樣的「書種」專架了。細看那些笑靨層層的合照,通常都是家眷提供的家庭相,朋友避諱,是極少現身這樣的紀念冊的。貪靚之徒倒要手快揀定相,哪幀擺車頭,哪幀放封底,都叫活人上心。哎,做人真難,做吉儀裏頭一粒瑞士糖就唔使咁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