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北京跟張達明同行,半公半私,公事是認識一些電影業人士,尤其希望跟大陸編劇多交流,大勢所趨,將來拍攝的華語電影有需要具備中港兩地都能產生共鳴的戲劇元素,先別談是否能夠賣座,那誰也說不了算,但起碼基礎要建立得好,電影的故事與人物關係要中港兩地都感興趣及看得明白,那才有權風行,有權談賣座,這種故事光由港方編劇撰寫成不了事,須加入大陸本地編劇,套入生活質感,將電影對白改為日常對白,捕捉有血有肉的靈魂,若閉門造車去寫,只會寫出一廂情願的人物與故事,終於中港兩邊觀眾都看得不對頭,這樣的電影沒有權。
私事是跟達明探老友,老友已是北京地頭蟲,負責照顧飲食,吃了不少美味。另一位老友剛由香港舉家移居到了北京,經過一年的實地考察,老友認為北京實在是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他一家四口,事業穩步向上,在香港本來已過着挺不錯的生活,現移居北京後,過着更不錯或是了不起的生活,在香港花在居所的錢,在北京可以得到一所獨立屋連泳池,在香港聘用一個司機的人工,在北京可請兩個司機及兩個工人,北京的國際學校亦非常優質,小朋友們比想像中容易適應過來,老友很滿意移居北京的決定,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質素一下子提高了,像經濟無憂地生活在外國,享用廣闊的生活空間,讓身心得到舒展。跟移居外國最大的不同是住在外國基本上等於半退休狀態,但住在首都北京,對中國經濟的呼吸脈搏反而有更密切接觸,例子是老友移居北京後,人脈更靈活貫通了,生意做得更大了,錢也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