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奧運<br>北京199建築物受保護

打造人文奧運
北京199建築物受保護

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說,建築這本「石頭和木頭的史書,忠實地反映了一定社會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作為歷朝帝都、中共建政後的首都──北京,擁有深厚的古代史、現代史。當局為打造「人文奧運」,將以往不被重視的近代建築,近期亦列入受保護範疇,當中人民大會堂、原798廠等199棟建築,被列入首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與四合院同樣首次受文物級的保護。
近代建築是由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所興建具有歷史、藝術等價值的建築物。市文物局上月進行大規模文物普查後,定出受保護名單。未來遊客可體會到京城由古至今的整個建築脈絡。以下介紹的是其中10處具代表性的建築。 本報記者

四合院是京城文化代名詞

「沒有四合院的北京不能稱之為北京。」雖在華北、西北等地區均有四合院,但以京城的最具代表性。元朝定都北京後,開始大量興建四合院。其建築特色是由東、西兩邊廂房以及座北正房所組成的大院,中間則是天井,整個格局體現了傳統的尊卑觀念和陰陽五行學說。至今,它已成為北京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代名詞。

西直門火車站

建於1906年,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張鐵路的一部份,起點是北京豐台柳村,終點是河北張家口,全長197.1公里。車站東西方被高粱河、護城河環繞,南靠「水門」,北有大片蘆葦塘,主候車室外形則像一艘揚帆遠航的大船,整個設計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國家圖書館

原名北京圖書館,前身是於1909年建的京師圖書館的國家圖書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逾2,000萬冊。總建築面積逾140萬平方呎,規模僅次於第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它主體建築由多層裙樓環抱着一座高層建築,對稱院落的現代牆體與中國古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建築群所組成。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建於1958年,是為紀念中共建政10周年的十大建築之一,是內地最大的美術館。主體建築融合了傳統建築風格和時代感。建築仿敦煌密檐造型,多重飛檐配以黃色琉璃瓦,加上長廊環繞、園林式的建築環境,成為京城一座標誌性建築。

原798廠

1950年代蘇聯對中國進行一項援助,建造了「718聯合廠」,其下分718、798等廠和11個研究所。面積逾1,160萬平方呎,在1951年建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人造衞星的許多重要零件均在此生產。許多老北京稱其是「進廠必須查三代」的神秘工廠。現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藝術區。

西什庫天主堂

俗稱北堂,位於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中西合璧、哥德式建築的天主教教堂。1703年開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但因義和團之亂而遭破壞。1901年後,清政府出資重建,形成了目前的建築群。

百萬莊三里河

建於1950年代,是當時普通的住宅區。當時中英與蘇聯的關係良好,許多建築均受蘇式建築影響,百萬莊三里河社區正是其中之一,仿照當時蘇聯的居住模式規劃設計而成,絕對代表了一個時代。

人民大會堂

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創了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迹,1958年10月底破土,1959年8月竣工,從設計到建成僅歷時一年。它是為慶祝中共建政十周年而建的十大建築之一,建築面積逾171萬平方呎,比故宮還要大。它是國家領導人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

軍事博物館

座落在北京海淀區玉淵潭公園南側的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廳陳列面積40多萬平方呎,觀眾沿所有展覽場地繞行一周,長達12公里。它是1959年向中共建政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也被國際輿論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之一。它擁有館藏珍貴文物13萬多件。

建設部大樓

位於京城甘家口附近的建設部大樓,建於1950年代,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整個建築以中軸對稱的佈局,加上傳統的飛檐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所所長宋曉龍稱︰「它的比例非常勻稱、嚴謹。」

中外馳名的四合院,代表了北京傳統文化和民俗。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