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優才輸入計劃」的庸才思維殘障 - 陶傑

星期天休息:「優才輸入計劃」的庸才思維殘障 - 陶傑

特區政府入境處的「優才計劃」,反應和成績都不理想。入境處自爆內幕,原來許多海外申請人遭到「拒絕」,是因為他們的學歷,香港並不需要。這位入境處女助理處長舉例:一位申請人,擁有探油採礦工程學歷,但香港沒有這樣的行業,因此其人「得分」雖高達一百三十,仍為入境處拒絕。
這位專修採礦業的海外人士,來到香港不必一定要鑽油井採礦,甚至也不必投身金融,研究中國的石油礦產等股票走勢。讀採礦工程,可以做與採礦完全無關的行業。如前中華民國教育部長陳立夫,就是二十年代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工程畢業生,回國後主管教育,並出掌特務情報機構,與兄長陳果夫並稱CC系,投身政界,以百年高齡,年前才逝世於台灣。
鑽油採礦,訓練的是嚴謹的科學頭腦,要由數據中歸納成資料,準確判斷地下資源。且不說涉及爆破和開鑿隧道的專業知識,其實對香港有用,還涉及環境評估、土木工程、地質勘探,現代的採礦學,還要使用大量精密的電腦程式,是邏輯思維的上佳訓練,正是香港這個泡沫社會急需的人才。前特首董建華曾經提出要實現「知識型經濟」,挑選「優才」,如果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如果認同當前的炒股投機風潮,並非香港經濟的終極出路,如果尊重實業和知識,這位助理處長必定不會作出如此愚昧的結論。

這位海外「優才」來香港之後,找不找到工作,也不關特區政府的事,偏偏入境處有一個審查制,在申請人來香港後一年,要查人家有沒有工作。既為「優才」,其心智和修養,必定比特區政府的許多官員都成熟。讀探油採礦出身的專家,來香港不但有大把工作可以幹,資料數據的訓練,可以從事統計、公關、報刊編輯,甚或人各有志,第一年他如果喜歡,可以到地盤去當扎鐵工人,一面修讀教育文憑,過幾年後找一家新界村校教數學和地理。甚至或許他在外國的時候,有一個很有錢的富婆長期「包養」,他為了避情,把香港當做人生的另一個驛站。這位地質資源專家,來香港之後的第一年,可以租住半山一座公寓,他在海外的紅顏知己,可以每個月寄給他零用錢花,只要不領取特區政府那點綜援,一切純屬一個波希米亞小知識分子的浪漫私隱,「大市場,小政府」,入境處哪有資格管得這許多?
入境處的這個決定,明顯是抄仿自加拿大、澳洲一類西方國家的移民計分方式。加拿大移民也用計分甄選,有時醫生需求大,醫科畢業的移民申請人可得十分;有時醫生人才本國飽和,同樣資歷,過幾年或只會得一分。但無論如何,加拿大政府不會因為這一年本國醫生失業者眾,假定一位醫生申請人來加拿大必定失業,就否決其申請。「計分法」的宗旨,是觀覽申請人全面的人文修養和經濟實力,並確保其學歷不是在中國偽造的。「橘越淮而枳」,西方國家許多良好概念,中國一模仿就走樣,像這位海外專才充滿侮辱的待遇:他有「一百三十分」,但入境處認定他來香港一定找不到工作,一百三十分,就變為零分。
因為中國式的教育思維,限於所謂「學以致用」的現實觀念,視「教育」為技藝的培訓。以特區政府入境處這套標準,一個海外「優才」,如果擁有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專科是柏拉圖及古希臘,入境處也一定認定其人在香港找不到工作。另一個海外「優才」,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院的土耳其文學系畢業,想申請來香港定居,入境處或會派幾個官員到尖沙嘴重慶大廈視察,發現重慶大廈雜居者,有尼日利亞人、蘇丹人、斯里蘭卡人,還有布隆廸和烏干達裔,十年來從無土耳其裔人寄住的紀錄。萬一警方搜捕非法入境者,這位懂得土耳其語的「海外優才」,在香港恐怕連一份傳譯員的工作也找不到,這種「申請」,還不快快拒絕?

香港的多家大學,近年都企圖改革,浸會大學提倡「全人教育」,嶺南大學提倡「博雅教育」,針對的正是「讀採礦系一定要做採礦工程師」的狹隘思維。特區政府的入境處似乎完全不知道香港大專教育的變局。吸引海外優才來香港,由優生學的角度,抗拒香港人口劣質化,是正確的政策,只怕主掌此一政策的官員,雖號稱「中環精英」,才是不折不扣的庸才。若要許多國際優才,接受特區政府的庸才篩選、盤詰、審裁,以假大空的言詞,吸引他填好冗長的申請表,復又以狹窄的標準,否決其申請,豈非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場鬧劇?
香港特區政府,由巡查書展、把古典油畫的裸體當做三級,到把鑽油採礦專才拒於香港「優才門外」,在前線運作的,從影視處到入境處,不知有多少庸才在前線合力打造着一個「港人治港」和「國際都市」的奇特夢幻?如果香港納稅人供養的是這樣的「管治隊伍」,香港六百萬市民的前景,令人感到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