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有一個名為WikiScanner的應用網站推出,這個免費網站,可供用戶查閱網上百科全書Wikipedia的修改紀錄,按IP地址,找出修改人使用電腦所屬的機構或公司名稱,以及所修改之內容。由於有部份機構或企業的修改,涉及刪除不同意見者的內容,今次被WikiScanner公開起底,引起了一些人的尷尬(有指是「公關災難」就略為誇張),被起底者,包括澳洲政府、CIA、BBC及FOX電視台等。
特首辦被指曾修改內容
香港方面,據《南華早報》上周報道,曾擔任特首辦總部的東亞銀行所屬的電腦,就曾修改有關曾蔭權於Wikipedia的內容,寫下不少有關特首的正面訊息。此外,明光社、廉政公署和教育局的電腦,都牽涉在多宗不同的Wikipedia修改條目中。不過,事件並無引起太大非議。
筆者曾也用WikiScanner搜索,鍵入著名的本港地產商、大企業和傳媒等,也有些有趣發現。有屬太古集團電腦的用戶,刪除一些批評董建華獲頒大紫荊的言論;屬國泰電腦的用戶,則多次修改公司客戶忠誠服務的介紹;而《南華早報》電腦的用戶,則數次改動某同性戀權益組織的相關內容。但若我們看本港的華資企業,對Wikipedia似乎毫無興趣,屬長實、和黃、新地和恒基等電腦的用戶,皆未曾改動過Wikipedia,本地華資,在國際上也算是有頭有面,但對於對象屬英文世界的Wikipedia,說得上是不予理會。
撰稿人應公開利益衝突
這個WikiScanner網站,採用的技術簡單而有趣,但是卻有一定的局限,IP地址只能確認某一時段的某一部電腦,而不能確定是某一個人;此外,它只能針對獲分配IP地址的大機構和企業,倘若這些企業的員工,在其他地方透過ISP修改的話,用戶身份就難以辨認。所以,大家對結果也毋須太認真,反正修改也非殺人放火,亦非甚麼醜聞。
不過,WikiScanner背後的精神,實在值得肯定,也提醒我們,在陽光的照射之下,真相才有機會顯露於人前。倘若每個人也願意公開真正的身份,為文稿負責,所謂文責自負,在這種陽光政策以下,集眾人力量寫出來的Wikipedia百科全書,水平才有保證,對此,WikiScanner這種科技,可起一定警惕作用。但是,Wikipedia若要再進一步的話,每位撰稿人,或更應要公開其有利益衝突的地方,讓讀者在知情下閱讀文稿,這才叫做真正的陽光政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