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張小姐都是以投資物業及股票為主,和大部份香港業主一樣,經歷過負資產痛苦,在摟市高峯期以188萬元買入大埔單位,現只值約120萬元,物業貶值36%,「層樓跌咗咁多,租金回報又唔高,𠵱家蝕賣層樓會好唔捨得,但想睇吓有冇其他投資機會。」
個案:張小姐
年齡:41歲
職業:音樂工作
婚姻狀況:未婚
每月收入:月薪1萬元及每月5000元租金收入
每月開支:6000至7000元
資產:現金45萬元、一層已供完約值120萬元物業
症狀:患上投資疑惑症,不清楚現時應投資股票抑或基金,應否變賣物業再作其他投資。
目標:希望投資有增長、有固定回報。
參考母親的投資經驗,張小姐選擇以股票作為投資工具,首隻買入的股票是香港人的愛股滙控(005),她解釋:「貪佢夠穩陣,就算有股災都唔會跌好多」。另外,她亦曾持有如恒生(011)、中行(3988)等藍籌銀行股,另外,她亦曾先後買入長實(001)及和黃(013)。張小姐跟其他散戶相似,「股票一定要有錢賺先會走,至少都要升8至9%。」
恒指自去年不斷攀升,至今年2、3月曾下挫超過一成,當時,張小姐擔心港股再跌,所以沽清手上股票,但港股經調整後,再度急漲,屢創新高,張小姐說:「諗番起都好後悔,點解咁早沽晒啲貨,賺少咁多,家陣大市已升咁多,好猶豫應唔應該再入市。」張小姐現手持45萬現金,計劃將資金投資藍籌或基金,有朋友建議購買霸菱拉打美洲基金,現仍在考慮當中。
專家植永強 買穩陣股票收息
評語:財務策劃師及證監會持牌人植永強表示,張小姐對投資基金及股票並不熟悉,例如有興趣投資拉丁美洲市場,卻誤解只有霸菱及拉丁美洲兩隻基金可供選擇,至於股票方面,則錯誤以為買地鐵(066)較長實的投資風險更大,其實地鐵有穩定乘客收入及物業發展收益,較倚靠和黃及賣樓作為收入的長實更穩陣;再者,她亦以為買股票收息是必然的事,不知道上市公司並非保證派息。
建議投資者要為自己的投資決定負責,多做功課,加強對投資上的認識,避免只靠道聽途說的消息炒股。現時港股牛氣冲天,投資者切忌「為入市而入市」,承受較大投資風險及股市波幅,影響回報,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投資者,更應小心謹慎,以保本為上策。
建議:張小姐手持的單位並非優質貴重物業,未來升幅潛力有限,回報率最多只有4厘,建議出售物業轉而投資股票,並將持有的現金用作投資基金,每年追求至少10厘回報。
a)股票投資
目標:每年收4.5厘股息,股價冀一年升10至20%
策略:出售持有物業,將120萬元買有固定股息,及具穩定增長潛力的股票。領匯(823)及泓富(808)都是投資房地產的收息股(基金),當中泓富派息率達7.6厘,適合長線投資,同時可博取未來樓市升值帶動股價向上。另外,買入滙控及地鐵分散風險,及追求股價增長。
基金投資
b)一筆過投資基金
目標:每年回報率8至15厘
策略:將現金45萬元,其中的35萬元一筆過投資基金,分兩次入市,選擇中國及東協等新興市場基金,避開投資美國市場,並透過ManAHL基金投資期貨對冲風險。
c)月供基金
目標:每年回報率10至15厘
策略:將每年收取的股息月供基金,每月供款4000元,所選擇的三隻基金都是高風險新興市場,透過平均成本法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