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愛情故事 - 陶傑

校園愛情故事 - 陶傑

大學生應不應該「偏激」?既然都崇洋戀美,不如看看一宗美國的個案。
當克林頓在白宮鬧出跟萊溫絲姬的性醜聞,第一夫人希拉莉打了他一記耳光。她吵鬧着要離婚,但很快就冷靜下來。
一九七一年,希拉莉在耶魯法學院讀書,遇到男朋友克林頓。男友忙於參加反越戰的校園運動,希拉莉卻成為耶魯一本激進的校園雜誌的副總編輯。
雜誌名叫「耶魯法律與社會行動評論」。希拉莉全力跟進一宗黑人兇殺案,被告是黑人叛亂組織黑豹黨黨員,他被控謀殺一名聯邦調查局的卧底。希拉莉認為他無罪,一切是美國白人右翼霸權壓制民權的結果。
她為這個黑人兇嫌請命,親自去法庭聽審,把審訊過程,加上自己的評論,刊登在雜誌,教授大為讚許。這時克林頓留意到希拉莉這個很Cool的女孩子:她戴一副眼鏡,穿一件燈芯絨樽領毛衣,在她自己有份創立的這份校園雜誌的辦公室,捧着一杯熱咖啡,蜷着一對赤腳,坐在一張舊沙發,與同學談論馬丁路德金與胡志明。
然而這一年,美國有一齣校園電影,名叫《愛情故事》,以哈佛校園為背景,大學生賴恩奧尼路,愛上了女同學雅麗麥嘉露。他是冰上曲棍球好手,女友是進出圖書館的一個乖學生。後來她血癌逝世,遺下一個夢斷情天的傷心人。
《愛情故事》當年在香港很賣座,影評許為佳作,卻沒有人指出:當時美國校園運動酣然,為什麼在這齣寫實的文藝片裏,大學校園卻如此寧靜?一對大學生只浸淫在戀愛的小天地,對國家大事完全無動於衷?
現實中的《愛情故事》真版,卻是克林頓這一對。因為荷李活電影畢竟是一種軟性的宣傳。
電影《愛情故事》像一堆肥皂泡消散了,克林頓和希拉莉卻流傳了下來。大學校園不但是自由戀愛的地方,還是社會激情的舞台。一對戀人,如果兩者兼得,四十歲後回憶,就會覺得這半生過得豐盛而光采。
雖然這場戲的反高潮,在於希拉莉打克林頓的那一巴掌。但今天,希拉莉還沒有Out,還是美國社會的一名女主角。
很難想像今天香港的大學校園,有這樣一對戀人:男友參加皇后碼頭的絕食,女友參加紮鐵工人示威,還在《學苑》裏發表一篇萬言的社會學鴻文。然後有一天,這對戀人結成夫婦,先後做了香港的特首。大學生該不該激進?讓中國的老頭子文人去辯論吧,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香港的大學不是耶魯、哈佛,而香港憑這一點,就不是能與紐約並稱的「國際城市」──不錯,「阿媽係女人」,但阿媽為什麼係女人呢?因為別人的阿媽,是希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