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舌 - 邁克

學 舌 - 邁克

今晚的崑劇折子戲,有一齣取自《西遊記》,叫《胖姑學舌》。我馬上想起林奕華──不是弗到漏油的他突然增磅並且變性,而是因為本周末在台北推出的非常新製作,同樣承恩於吳承恩。照事先張揚的「導演的話」推測,轉以台灣國語迷惑眾生的林氏依然熱衷提出「為什麼」的質問,用慣用熟的電視遊戲節目形式,又再一次針對時弊。在鬧紛紛的現代舞台上,三十六變令條條大道通羅馬,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恐怕毋庸太操勞,印印腳便能取到真經。
一般人都以為,翻轉豬肚的劇場風氣來自近代西方,什麼疏離感等等教人肅然起敬的神秘手法,布萊希特之前聞所未聞。其實幾千年前的希臘悲劇,起承轉合就很反斗,膾炙人口的和唱基本上有提醒觀眾處身戲院的作用,既可以擔任劇中人的良知,為大懵的他們指點迷津,又可以是通識過去未來的敘述者,開心見誠替角色擺命盤。我們的傳統戲曲,同樣有各式協助觀眾抽身的途徑,和丈夫搏鬥到筋疲力盡的花旦,會搬張櫈子坐在台口與台下互動,滔滔不絕直接訴說心事,過場的時候又會響起幫腔,為前文後理鋪排添補。這些技法告訴大家,台上做的不過是戲,完場時誰都得拍拍屁股,各自回到現實去。
《西遊記》的改編,不是《三打白骨精》就是《大鬧天宮》,不是《盤絲洞》就是《水簾洞》,忽然來了《胖姑學舌》,由現場目擊者描述唐三藏的威水史,令人精神一振。所謂「學舌」,我們較體面的說法是「演繹」,吸收素材之後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現,喜歡鹹的加鹽,中意酸溜溜的加醋。關於演繹的演繹,新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