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 陳也

童 年 - 陳也

因為十四歲的何凱琳和九歲的沈詩鈞「天才效應」帶動,坊間除了熱了一陣神童話題,大家也把焦點放到孩子的童年世界上。一下間,似乎童真童趣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事物,家長莫不以孩子能有個快活童年為傲,天才不天才,根本不重要嘛。
事實當然並不如此。雖然童年這個名詞沒有歸入歷史典故,可是,九歲孩子是怎麼過童年的,大家關心的話,得看看年多前智樂遊樂會的調查,指大部份幼稚園到小學的小傢伙,從出生至今,從來沒到過草地玩。這是家長和菲傭太過遵守康文署的「請勿踐踏草地」的禁示嗎?去海灘玩泥沙的比例也偏低,那些「假日家長」就像所有「假日司機」,周末帶着孩子出遊的首選地點,是冷氣開放和免費泊車的Mall,堆沙是在展覽中心之類的地方大搞,報章宣傳說,讓孩子不必身水身汗在室內玩沙還有專家教砌沙堡壘,家長大可安心。酷熱警報對很多孩子而言是外星現象,看溜冰場穿冷衫冷帽的小精靈穿梭滑行就知道,他們壓根兒「無懼風雨」,從溜冰所在地的商場到回家路上都是有瓦遮頭的空調行人天橋。打開新聞,港式「標準」童年是廸士尼+最新NDS+暑假遊學團+普通話禮儀班+小太空人訓練+新鮮出爐的威尼斯人渡假村三日兩夜澳門遊。快樂童年加一埋單總計就係咁。在住板間房的兒童夢想能夠天天吃麥當勞的這個失落的荒年,能夠快鏡般跳過這些庸俗畫面的人多幸運。我羨慕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