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 - 陳也

新 聞 - 陳也

孩子念的幼稚園,上課前有段親子閱報時間。這年頭讀新聞還能夠歸入親子活動中?假如是,能不氣憤地告訴孩子們,那些領公帑的食環署職工,每天掃蕩無牌小販,惡形惡相不在話下,還要事後向小販追討工傷賠償。「敲詐」的對象,都是社會上低收入的貧窮家庭。食環署公僕搗了人家營生的家當後,貪念未止,要人家賠償百多天病假賠償。這樣的公僕惡霸,蒙污了特首「做好呢份工」的金漆招牌,是唐英年司長升官更上一層樓的絆腳石,是曾俊華暫時放下金融自由行的雀躍而必須大刀闊斧整頓叫市民心頭痛快的節流目標。食環署歸誰管都沒出息,應當考慮整個部門外判給葉劉打骰,高調重建掃把頭形象。
氣憤還不及傷感新聞難開口,龍鳳胎母親捱得過嗎?捐肝的是陌生活人而不是屍肝,香港人死攬財富與臭皮囊,生前不拔一毛死後不要捐贈器官,摟住沒用的東西徒然增磅升天乏力只有落地獄一途。希望到孩子長大那個時候,器官捐輸已成公民責任,香港器官庫貨源豐富過超市,隨時能惠及中國和亞洲鄰居。國際新聞:南韓女人質李智英將獲釋的機會讓給兩位女同伴,自己甘願被困在塔利班綁匪手上,她當過阿富汗翻譯,自忖比同伴能捱得住。至於美國那個翻版「雷霆救兵」家庭,弟弟為了替二哥報仇去伊拉克服役結果三年內兩兄弟相繼陣亡,故事實有續篇,狗仔隊追完Hilton太子女,係時候轉胃口形象,吹捧大美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