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仰慕日本文化,跑去學日語,有人愛動漫,玩Cosplay,甚至留學,再找一份工作,索性拿個工作證在日本居住,小記身邊都有不少受日本文化影響的人,老實說,我也是哈日族,今年原來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第35個年頭,難道只有一面倒中國人欣賞日本文化?當然非也,也有大把欣賞中國文化的日本人,而身在香港搞舞台劇的E-RUN,可以說是「哈中」的表表者,比中國人更中國。
記者:張一豪
攝影:陳偉強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比中國人更中國
E-RUN
E-RUN旅居香港,辦了製作公司「三十路組」,應該是香港唯一最重要的日本舞台創作人。她曾在北京留學過8年,漢語水平考試達9級,以流利的普通話和廣東話,近年繙譯了不少日本舞台劇在香港上演,努力推動中日文化交流。
跟李亞鵬做同學 念北京而哭
E-RUN從小就跟中國結下不解緣,3歲時在超市迷失,最後在中國物品部被找回。「小時家住大阪,最喜歡到中國人開的超市買東西,到現在家裏仍留下一個寶箱,裏面盡是中國紅蠟燭、扇和袋子。大學讀中國語繙譯,接觸中國小說、劇本和電影,當時我最喜歡的電影是《城南舊事》、《霸王別姬》、《駱駝祥子》等,加上每年要做一齣普通話舞台劇,令我對中國越來越有興趣,92年便隻身去了北京留學,上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還跟李亞鵬、王學兵做了同班同學。」
日本人的餐桌上,有秋刀魚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但E-RUN記得在去了北京第一年,已被另一種味道取代了,「因為北京一切對我來說,都很有新鮮感,馬上就令我愛上這個地方,第一年回日本過年,那個時候病了,看到電視裏有北京的片段,我突然想起拍黃瓜、凉拌豆腐絲等日本沒有的食物的味道,竟掛念北京到哭起來。」
中國人「大」 變身龍的傳人
在北京的8年遊遍大江南北,包括中國的東北、又南下廣東,最愛又最印象深刻是94年樸素的西藏。「我愛中國地方大,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因此給我的感覺都是『大』,可以講心胸比較寬容吧,沒有日本人那種固執,但最不欣賞就是時間觀念好差,不準時。」
00年一次來港做舞台工作,令她決定留港,「北京雖然很有文化氣息,但並不是個可自由做事的地方,反而那時香港給我的印象是只要肯做,就可自由追求夢想,我便決定留下來發展舞台事業。」與此同時,她發現了另一個興趣,就是舞龍舞獅。「龍是虛構動物,但透過舞龍的想像力,將牠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又是另一種浪漫。於是我就跟師傅學起舞龍,因為我學過二胡、嗩吶、京劇、中國功夫、中國鼓等,最後當了樂手。」原來E-RUN之後曾在香港舞龍比賽得到5次冠軍,她的龍隊今年1月在香港國際舞龍舞獅比賽中成為冠軍,10月將參加亞洲室內運動會舞龍比賽,為香港代表隊的樂師。
沒有想為日本人演的戲
留學北京多年,為甚麼不把學到的中國文化帶回日本?「我喜歡話劇,北京表現的空間不大;回日本,那邊演戲由導演主導,我會變成為生活而做演員,所以暫時未有想為日本人演的戲。反而在香港,可以做得更多。就以新劇《壽歌》為例,由於我一直住在國外,因此每次回家就問朋友:最近有沒有可以介紹給中國、香港的劇本?有段時間不少人推介《壽歌》,即使它不是最近的,已在1979年寫了,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劇本,是我最想拿到國外的。」
故事背景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也許對港人來說很遙遠,但對日本人來說,戰爭是很現實的問題,尤其是北韓的導彈威脅,「這個背景給我很多想像空間,所以找了很出色的陳康和朱柏康,排了這齣戲,講3個亞洲人在這個背景下,由無目標,因為互相扶持、影響,到找回目標重新出發,戲入面有好多得意的笑位。今次我們更加不設導演一職,就是讓演員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擦出火花。這雖是日本劇本,但兩個拍檔加了很多地道的演繹,是很好的文化交流。」
地膽看㗎妹
陳康(右):「E-RUN嘅中文好犀利,同佢合作根本完全無溝通問題。」
朱柏康(左):「同佢夾戲好好玩,有日本人嘅認真,亦有香港人嘅靈活。」
關於《壽歌HOGIUTA》
《壽歌》是「三十路組」之日本劇作系列的第4個作品,由日本創作人E-RUN、歌演兩棲人朱柏康及與E-RUN合作無間的陳康主演,原著劇本由日本戲劇作家北村想撰寫,E-RUN親自繙譯,故事講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於亞洲的某處,一個人煙杳然的地方,有3個亞洲人,一個是以Anti-stripShow維生的舞娘Kyoko,一個相聲藝人Lemon,再加一個有隔空取物的異能者Yasuo,他們在一個每日抬頭就看到天上引爆導彈所釋放出絢爛煙火的環境中,漫無目的度日,但再從互相扶持中,找到要找的路。
綵排花絮
公演時間:即日至9月2日
(3:00pm/8:00pm,28日休演)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語言:粵語、國語及日語演出
票價:$150/$98(全日制學生、高齡及殘疾人士)
查詢:94773506/96617573
㗎仔唱好光良
中孝介
我們聽到的中文流行歌,不少都是日本歌的CoverVersion,反過來的例子不多,原來最近有位在日本漸漸冒頭的歌手,反過來唱中國語流行曲的日文版,而且新碟的靈感,更是來自《無間道》。
從無間走到花間
06年3月中孝介第一張細碟《各自啓程》,在偶然機會下被劉德華注意,更將這首歌翻唱成為劉德華《聲音》專輯中的《紅顏自閉》。之後,他就開始與亞洲結緣,衝出日本,先與同門師妹韓雪以中日英三語合唱一首由松本俊明作曲(曾為Misia創作《Everything》)的《記憶LastForever》。然後他又改編了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為《心陽》,收錄於去年在亞洲地區特別推出的首張專輯《觸動心弦》內。
今年7月中孝介終於在日本推出首張個人專輯《花間道》,並成為Oricon大碟榜兩星期十大專輯。最近推出亞洲版本,除收錄《心陽》外,更特別收錄了改編自光良的同名名曲《童話》。「《花間道》是我第二張在中華市場推出的專輯,這張專輯其實是由台灣和中國的工作人員命名,靈感是來自劉德華主演的《無間道》,而我覺得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事發生,如果所有人的生命都好像花一樣多姿多采,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亦希望世界會變得像花一樣美好,所以就將這專輯命名為《花間道》。」
原唱人光良:清新如空氣
當光良聽了中孝介演繹《童話》日文版之後,亦有很高的評價,「我覺得他的聲音很特別,演繹這歌時用了很多假音跟真音的轉換方式去唱,而因為這首歌的旋律還蠻簡單的,用了這樣的方式詮釋,讓這歌可以有很特別的感覺。當我第一次聽時,覺得非常清新,特別是他的編曲還有他的曲風,像是一股新鮮的空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