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六十周年,是國際大事。BBC推出特輯,自稱「國際城市」的另一個地方,正忙於「去殖化」,為該不該拆一座碼頭喋喋不休。
英國管治印度三百五十年,展現了人類史上最壯觀的政治藝術。宗教林立,種姓複雜,方言三百多種,十九世紀,英國只用了一千多名文官,就把一個六千年的文明古國管得體貼有道,英國人對印度聖雄甘地,抓捕判刑,同時又惺惺相惜。一齣《甘地傳》,把甘地偉大的一生細說從頭,還是英國人拍的。英國的印度殖民史,情節豐富,人物繁多,有如千巒競秀,萬川爭流,好看得不得了。
何謂「英國殖民主義精神」,印度今天的政界領袖和知識份子,個個心領神會。不像香港,讓英國「統治」了一百五十年,對英國人的性格和心機,一概「矇查查」,只學會英國的賽馬,化為小農的喧哄賭局,加兩通英文Memo,連中國主人,也以為如此即盡得其神髓。
要「去殖化」,不是不可以,但讓英國管治了一百五十年,就像一個女人,陪一個男人睡覺,同居了大半生,最後不但連這個男人的腦袋裏想什麼也不清楚,該男人的性格也摸不透,這許多年,一座愛巢的裝修布設,都是這個男人拿的主意──牆紙選用什麼顏色、地板為什麼用這種料子、客廳的窗台為何放一盆植物,通通是他決定的。這個懶惰的女人,許多年來只迷醉在男人向她提供的聲色床枕之歡,她的職責,是事後給他打一盆熱水洗洗腳。
最後,這個男人拍拍屁股搬走了,他到底是個什麼人,為什麼把她逗弄得那麼樂,令你神采光揚,她通通不知道,只知他背上有幾顆痣,胸口有點毛。
這東幾顆痣,西幾根毛的生理皮毛知識,有個屁用?印度人卻不同。她蛛絲馬迹,眉通目透的一早把這個男人的心智靈魂摸了個透,英國人有點忌,即使分開,也藕斷絲連。六十年了,雙方都滄海曾經,彼此視為可畏的對手。
印度人無所謂去英殖化,只有香港在幹,不過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把床單上他遺下的幾根鬈毛拈起來扔掉罷了,那個男人不會介意的,什麼碼頭古蹟,悉拆尊便,你從來沒有了解過他,他對你卻瞭如指掌,只不過洗床單,清掉幾條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