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聚餐,因為聞說叨陪末座的我當晚打算去聽崑曲,好奇詢問京崑有何異同。比手劃腳解釋了半天,無奈嘴巴生得實在笨,完全不得要領,無中生有從西洋歌劇推舉華格納和威爾第作示範單位,只落得越幫越忙。散席後兜入H&M巡視別人的業務,對着一堆減至四十九元一條的白麻男裝長褲,靈光忽然閃現:董橋是崑曲,陶傑是京戲!這麼現兜兜的比喻,說出來大家肯定心照,前者的優雅典麗,恍如聽出耳油的《牡丹亭》,後者唱做唸打施展渾身解數,鬚生戲直逼《三國》,眨眨眼抓抓腮活脫脫美猴王,化個通俗討俏的OL妝,搬演的就是一齣抵死的《小上墳》。
不過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沒有用,一來不恥下問者早已各散東西,二來真要領略崑劇的美妙,聽我吹水不啻問道於盲,唯一辦法是親身進劇場體會。事不宜遲──今晚起大會堂連續三場的折子戲匯演,簡直是十年不逢一閏的好機會,在名家領導下叩開崑的大門,等於加入蔡瀾的搵食團周遊列國,可以放開懷抱不醉無歸。
見多識廣的資深崑精,當然屏息靜氣等待重量級的汪世瑜和蔡正仁登場,我這種慕色愛才的半票戲迷,則準備打頭陣的開胃菜就吃他個杯盤狼藉:俞玖林和沈豐英合演的《玉簪記.偷詩》。慧根遲遲不肯發芽實在沒辦法,連加入邪教都比智商正常的人晚,略略聽出一點頭緒,張繼青已經在舞台絕跡,只好勉強擠在白先勇召集的青春訓練班之中,死死地氣由ABC學起。所以對這兩位小朋友特別有感情,他們的身手可能偏於青澀,唱功也未臻成熟,可是,正是這種「進行中」的活力令人怦然心動,不知不覺上了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