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六十周年,香港人沒什麼興趣。印度脫離英國的經過,甘地當年怎樣與倫敦鬥法,明明是歷史、宗教、政治、管理學和心理學的通識課,但在香港找一個會教的老師也難。
香港人不懂印度,不但對印巴沒興趣,英國有這樣一種本事:在一百五十年的殖民地教育之中,有辦法令香港人對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鄰近地區」的風俗人文歷史一無所知,一點求知慾也沒有,真令人萬分讚嘆。
新馬印度與香港一樣,全是英國殖民地的會員。香港與新加坡,更屬同文同裔。然而新加坡的李光耀當年如何鬧事,在馬來半島與馬共和英國人的三角恩怨,香港中學的歷史科一字不教,連香港的特首,訪問新加坡,也只會尋訪肉骨茶,不懂得找李光耀談一個下午的英國文化經,共同研究做一個政治家的心得。英國人管治香港的智慧,真叫人大讚:Wonderful。
因為一家公司的老闆,如果精明,一定不想他名下各大部門的主管和伙記私下彼此了解,做好朋友,下了班,最好打工仔各自回家,不要一起去HappyHour、晚飯唱K消夜。伙記之間混熟了,私下交往頻繁,一定在老闆的背後說他的壞話,然後共同勾結,建立利益共同體,一起抵制老闆,商量如何陽奉陰違,然後成立工會。
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對香港這個「國際城市」,全無影響,當年的香港大學,沒有人搞什麼論壇,邀請尼赫魯來當主講嘉賓,交流一下對付英國人的經驗,也沒有什麼團體,請當年在新加坡跟李光耀有一段淵源的猶太裔議員馬歇爾(DavidMarshall),來講講什麼叫行政管理。
那時的所謂「港英」政府,沒有禁止他們來,殖民地香港,有許多左仔,但香港的中國人,就是沒有一個會想到主動請他們來。香港的行政立法局、商界精英,一個個對英國人點頭哈腰,維多利亞港以外的南中國海、印度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時代巨變,但香港水囗港清,一點漣漪也沒有。
到了今天,講起印度,香港人還是只想起「阿差」的咖喱。是怎樣矇混一個自以為聰明的社會,令他們知道一點點,就以為懂得了全世界,今天尚以「國際都市」自居,而各大傳媒,對印度獨立六十周年,這樣的大事卻一個專訪也沒有?此中的政治藝術,精妙無窮。「殖民主義」的基本定義,就是一小撮真正聰明的人,管治一大群自以為「精叻」的二等人,而且讓他們FeelGood。這才是真正的無為之治,與他媽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