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鐸的新聞集團,用逾56億美元(437億港元)鯨吞道瓊斯,意欲將《華爾街日報》及杜瓊斯(DowJones)等品牌傳媒,一併收歸旗下,據報載,收購已獲得對方37%股東的支持,看來老梅鐸今次成功在望。
雖然《華爾街日報》隨後的聲明指,報社不會受股東變動的影響,但仍然有不少人擔心,這兩個傳媒機構會失去編輯自主。無他,美國主要傳媒如《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等,多年來都是採用家族經營模式,並尊重編輯獨立,新聞報道不會受股東或其他外力的影響;但如今的梅鐸是何許人也,《華爾街日報》及DowJones等,能否守得住編輯自主這關?很多人都不寄厚望。
小小超或轉售信報?
這令筆者想起,同樣是由家族經營轉手的《香港信報》,同樣令人關注傳媒的編輯自主,當然小小超李澤楷似乎並無干預傳媒運作的紀錄(當年小小超的衛星電視還未成氣候,便售予梅鐸了),但有轉手圖利的前科(如衛星電視或電盈)。據報載,小小超加快了入股《信報》的步伐,也有電盈的高層入主作業務發展。
至於轉手後,《信報》的言論有否改變,則有待讀者自行判斷。然而,小小超口中的「真民主」,怕且都應該包括以服務大眾為己任的新聞自由,這是筆者的主觀願望。
紐約書評網上版近日有一篇文章叫《GoodbyetoNewspapers?》,主要談的是美國報章傳媒的沒落,慨嘆越來越多傳媒,由華爾街的盈利主導模式運作,只要股價上升成本受控,有銷量有廣告,已經足夠;但這並不一定表示內容具質素,或者傳媒可履行肩負監察社會的角色;加上免費的網上資訊浩如煙海,年輕一代又不愛閱報,將來可能要向報章saygoodbye。
寄望報社傳媒骨頭硬
回看香港,不少讀者已能滿足於只得簡要內容的免費報章(市場竟可以養起三份免費報章),收費報章的廣告,無可避免受到壓力;個別傳媒甘心淪為政府或企業的心戰工具,將政府吹風或政策宣傳,包裝為易入口的八卦欄目,不顧傳媒基本教條「Itsfirstloyaltyistocitizens」(出自TheElementsofJournalism),才叫人慨嘆。
面對傳媒的變質,加上互聯網的普及,很多人對草根媒體寄予希望。可惜,香港的草根媒體,仍然屬於初級階段,離可以與主流媒體抗衡其路遙遙。暫時,惟有寄望目下骨頭夠硬的報社傳媒,以及傳媒工作者的自省。作為一名讀者,筆者不願意向報章說再見。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