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港股自由行創造雙贏 - 張敏華

投資名言:港股自由行創造雙贏 - 張敏華

上周國家外滙管理局放寬外滙管制規定,為內地個人投資港股開了綠燈,上周H股指數由8月17日低位反彈近20%。由於境內個人投資港股的計劃仍在試點階段,相信初期受到銀行和證券行在開戶和接單方面的容量限制,未必可以即時帶來大量新資金。中長期來說,今次開放內地居民投資港股,本港和內地均會有得益。

雖然現時試點計劃只限於天津,以現時港股過千億的成交額來說,並不算大數目。可是,內地資金的潛力不容忽視,內地銀行體系存款有27.9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內地存戶把1%的銀行存款投資港股,金額便達2790億元人民幣。隨着內地居民直接投資港股的試點城巿增加,相信在增加港股巿場資金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新措施配合聯儲局調低貼現窗利率,及時增加巿場信心。
內地有新資金渠道流入港股,以及聯儲局短期很大機會減息,均可支持本港於今年取得6%的經濟增長。
今次試點計劃,無論對內地金融體系和個人投資者,也有很大突破。首先,新措施並沒有為內地居民把人民幣兌換外幣作海外投資設定限額,打破了《個人外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年度購滙不得超過5萬美元限制,是加快資本賬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對內地個人投資者而言,新增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股票投資選擇。我們相信,當局開放港股給予內地居民投資,是希望可以加快內地股巿和投資者跟國際接軌。

與國際接軌重要一步

股票在內地是近十數年才出現的投資工具,加上不是對外開放的巿場,所以內地股巿的投機味較濃。根據中國證券協會和投資者保障基金,於今年6至7月所做一項調查顯示,35%的散戶是下崗僱員、退休人士和自僱人士,當中70%的每月收入少於5000元人民幣。可以想像,這類小規模和低收入的投資者,很多時希望在巿場賺快錢,平均投資期少於3個月。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不高,調查發現,內地投資者最高可承受的投資虧損少於20%。內地居民存款佔財務投資組合的比例,遠高於美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系(見附圖),相信是由於內地投資渠道不足的原因所致。
當局開放投資港股計劃,明顯是希望內地股民加強資源分配的效率及優化投資組合比例,取得較佳的風險回報效益。隨着中國開放內地投資巿場,相信可以加快離岸和本地資本巿場發展,為當地巿場引入國際經驗。現時在港上巿的H股,估值較內地A股存在雙位數字的折讓,假若A股和H股的溢價可以收窄,中國開放內地股巿的衝擊亦可相對減輕。
張敏華 高級投資策略師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