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迄今有3,724名士兵陣亡,大多數是20來歲的年輕小伙子。無數家庭經歷喪子之痛,加州哈伯德一家(JeffHubbard)更感受到痛中之痛,因為家中三位精忠報國的兒子,其中兩人分別於2004年和周三陣亡。軍方基於人道理由,日前決定從戰場召回哈伯德僅存的長子,讓他退役,與家人團聚,使哈伯德不再白頭人送黑頭人。
這幕荷李活電影《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真人真事版,要從二哥賈里德(Jared)說起。他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前往伊拉克服役,2004年11月在拉馬廸市一次任務中,被路邊炸彈炸死,終年22歲。
次子被炸死 幼子周三墜機
弟弟內森(Nathan)和大哥賈森(Jason)在美國老家接獲賈里德死訊後,悲憤莫名,毅然參軍到伊拉克戰場,為老二報仇。內森2005年踏足伊拉克戰場,他出征前夕坦言無懼死亡:「一旦上了戰場,我們可能會受傷,甚至死亡。這就是現實,我不得不接受,毋須想得太多。」
豈料一語成讖。周三晚上,美軍一架「黑鷹」直升機執行任務時,卻在阿蓋德活躍的伊拉克北部塔米姆省(Tamim)墜毀,機上14名士兵全部罹難。軍方強調,直升機不是被敵火擊落,而是機件故障所致。
哈伯德兩夫婦當天在家中如常生活,突然有人敲門,當他打開大門,看到來人是軍官,他已心知不妙,因為軍官上門通常只是來通報噩耗。三年前他收到賈里德的死訊,今次收到的是21歲兒子內森的噩耗。
三年內死了兩個愛兒,只剩下31歲的賈森,哈伯德夫婦都傷心欲絕。儘管兩人一早作好心理準備,但從沒想過同樣的悲劇會重演,乍聞噩耗後忍不住痛哭,哈伯德太太傷心得一直留在睡房,拒絕說話,哈伯德強忍悲痛,說兒子為國捐軀,他感到自豪,因為他們都是為戰死的賈里德而戰。
「唯一生還者」政策召回長子
跟哈伯德一家熟稔的牧師羅倫說:「他們太震驚了,因為之前已經喪失了一位兒子,剛剛平復了心情,沒想到又要承受多一次痛苦。」當地警局發言人說哈柏德一家「正在艱難地接受現實。」克洛維斯市(Clovis)和哈伯德住宅外飄揚的美國國旗,下半旗向內森致哀。內森和賈里德的好友都在網上發表悼詞,對他們家人深表同情,內森昔日就讀學校前天更進行默哀儀式。
根據軍方的「唯一生還者」政策,如果一個家庭的大部份男丁在戰場上殉職,基於人道理由,死剩的唯一子女可以免役,五角大樓決定把在伊拉克服役的賈森召回,讓他退伍還鄉。賈森前天護送覆蓋國旗的兄弟靈柩回老家,為內森舉殯。預計內森會葬在兄長賈里德墳墓旁邊。
賈森從軍前是當地警長,已婚,育有一子。哈伯德太太表示,賈森從軍是為了保護弟弟內森,但內森如今捐軀,即使賈森回家,心中陰影恐怕難以揮去。
美國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郵報》
二戰慘劇 救「唯一生還者」
賈森得以從兵凶戰危的伊拉克退役,應該感謝二戰時沙利文(Sullivan)五兄弟和尼南德(Niland)四兄弟,迫使軍方制訂了「唯一生還者」政策。
沙利文五兄弟,年齡介乎20至27歲,來自艾奧瓦州,他們抱着「共同進退」的信念,同在美國「朱諾號」(USSJuneau)巡洋艦上服役。1942年11月,艦艇在太平洋遭日本魚雷擊沉,五兄弟全部罹難,家人要一次過承受喪失五子之痛。自此,軍方實行「唯一生還者」政策,避免同類慘劇。
另外,紐約市尼南德(Niland)四兄弟一起參加二戰,兩人在諾曼第(Normandy)喪命,其後又傳來大哥愛德華(Edward)在遠東戰死的噩耗,迫使國防部把么弟費德里克(Frederick)召回送返家鄉。但一年後突傳來愛德華在生的消息,原來當年他被日軍俘虜,禁錮在緬甸。
大導演史堤芬史匹堡後來把沙利文和尼南德兩個故事改編成奧斯卡得獎電影《雷霆救兵》。
《蘇格蘭人報》/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