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籠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南翔小籠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報載南翔小籠包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產生無限遐思,聯想翩躚。
五十年前,國民政府遷台之初,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也湧入台灣,成為日常生活最普通習見的食品,而且口味純正地道,可以稍減遷客的鄉愁。我小時候住在台北南區,每天就聽到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江浙口音的「湖州粽子甜酒釀」,山東口音的「大餅饅頭豆沙包」,再來就是敲竹梆子的餛飩擔,搖着響竹筒的麥芽糖。走到街口,小吃店裏早上賣燒餅油條豆漿,中午賣小籠包蛋炒飯,晚上也能炒幾個菜。有一家掛出招牌「南翔小籠饅頭」,我們小孩不懂,纏着大人問,回答說是高檔的小籠包,南翔是上海附近的地名,叫饅頭是江南方言。價錢不菲,用現在的說法就是精品專賣店了。又纏着大人要吃,來來回回,在家裏「折衝樽俎」,大人給纏得受不了了,終於讓我們得願以償。是比較好吃,肉鮮皮薄,還灌湯,細緻的口感一直縈迴至今。
聽說上海正在籌辦「2007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又舉行新聞發佈會,把「南翔小籠製作工藝」列為當地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掛上欽點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頭銜,那可就抖了,吃起來是不是滿口馨香,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呢?安排酒宴,點一客南翔小籠,是否就體現了主人的文化使命感,帶領大家走向和諧社會呢?能不能像慈禧太后愛吃的豌豆黃,給人「御製」的品位光環,吃一口南翔小籠包,就增一分文化修養與氣質,甚至藉此而全球化,像麥當勞一樣,賣遍全球呢?
我無法窺知國內文化領導的偉大胸懷與視野,只是覺得無限困惑,而且腦海中浮現無窮無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實,全中國的小吃都有特色,都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大概都能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如燒餅油條豆漿、大餅饅頭豆沙包、甜酒釀粽子屬大路貨,人人會做,太平常,算不上國家級,那麼,四川擔擔麵、新疆的饢、陝西的饃、山東戧麵饅頭、北京炸醬麵、蘭州拉麵、桂林米粉、廣東沙河粉、陳村粉……還有不止上千種的地方小吃,不是都該申報,以免出現獨惠上海,而歧視與打壓其他地區的疑慮?我這裏還沒提各地的美食名菜呢,那才是成千上萬,「罄竹難書」(用杜正勝解)呢。
有人說中國人的腦子好,就是靈光,看來經常如此。要是讓法國人學了,他們還不知有多少美酒、佳餚、芝士、麵包,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